
(軍聞社記者陳傳奇臺北31日電)為推動國防及產業發展,實現軍民通用技術的最大應用,中科院開發軍用外骨骼系統技術,針對步兵與砲兵需求,結合光點模擬捕捉技術,成功研製「野戰型」與「荷重型」兩款外骨骼,具備輕量化、反應快、扭力大、荷重能力強等特性,可運用於官兵執行軍事活動,有效減輕官兵體力負荷,提升國軍戰鬥能力。
中科院表示,外骨骼須貼合人體動作,因此開發過程中導入光點捕捉技術,分析人體與外骨骼的運動關聯,確保穿戴時的舒適性與穩定性。透過人因工程設計,使外骨骼輔助步態運動,提高戰場機動性,同時降低疲勞、減少體力負荷。此外,為確保軍用需求,外骨骼系統涵蓋結構、控制、電源與人機整合三大技術領域,透過精密的機構設計提供高負載與靈活性,並開發核心演算法,搭配多馬達同步控制,使動作更為流暢自然。在電源技術上,採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芯,搭配熱插拔電池模組,不僅提升續航力,也提高供電安全性。
中科院強調,軍用外骨骼系統須適應各種戰場環境,因此已針對多種地形進行嚴格測試,包括礫石地、上下坡、障礙物閃避與跨越動作等,確保士兵在不同作戰場景中的靈活性與穩定性。自113年起,軍用外骨骼將進一步擴展至全身型系統,新增肩、肘關節動力輔助功能,以支援飛彈掛載、直升機蒙皮維修、裝甲車底盤檢修等需長時間抬舉作業的軍事任務,進一步強化士兵作業能力與執行效率。
未來,中科院將持續深化軍用外骨骼技術,並拓展至工業與醫療領域,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實現技術加值與應用擴展,為國防與民生科技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