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
  • 最新動態

戰地遺址化身展覽場域 南竿據點綻放藝術能量

  • 民國114年09月07日
《哥吉拉計畫》可透過「眼球」投影錄像,得知藝術家表達的意涵。(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哥吉拉計畫》可透過「眼球」投影錄像,得知藝術家表達的意涵。(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軍聞社記者呂尚俞馬祖7日電)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進入第三天,南竿的藝術據點同樣吸引眾人目光。這些作品讓戰地遺址不再只是歷史的印記,而是轉化為連結過去與當下、島嶼與世界的文化平臺。前線的記憶在藝術中被重新書寫,也為馬祖開啟了一種面向未來的島嶼想像。

 南竿26、53與77據點全面開放,再生與打開的能量得以完整呈現。在53據點中,策展人洪榆橙策劃「穿越蟲洞的書信——致外島時光」,展出張致中的《家書》,以感濕油墨呈現軍旅書信的浮現與消逝。

 臺裔加拿大藝術家李佩珊於南竿26據點推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讓觀眾看見地緣政治棋局下「棋子」的美麗與哀愁。被命名為「等待美術館」的77據點,藝術家於建築空間中拓展牆面、開口引海景入室,讓窗外風景如畫般展現眼前。「等待」意指早年官兵於此守望敵情,也象徵空間如今等待藝術與訪客相遇。

 在山隴澳口堤岸的風動裝置《漁夢》,是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以此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呈現過往漁人順應海流、與海共生的記憶。南竿舊體育場則在拆除改建前,讓日本重量級藝術家柳幸典揮灑創意,帶來其經典代表作《哥吉拉計畫》,將廢棄的舊體育館改造為獨特的空間經驗,請來當地的「怪手師傅」,雕刻館場地板,來形塑新的地景記憶。

 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則是由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帶來《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網狀裝置,象徵世間萬物緊密相連,凸顯人類與海洋相互依存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喜愛藝術島海報的觀眾不妨走訪日光春和,攝影師鄭鼎在此展出延續第一屆至第三屆的系列攝影作品《鹹味的光》,搭配日光春和的大面落地窗海景,呈現更多攝影師鏡頭下更多迷人的島嶼風景。

《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網狀裝置。(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網狀裝置。(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家書》在水的浸潤下,文字將逐漸浮現。(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家書》在水的浸潤下,文字將逐漸浮現。(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於26據點展出。(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於26據點展出。(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走入「等待美術館」,風景如畫,映入眼簾。(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走入「等待美術館」,風景如畫,映入眼簾。(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馬祖島來信》邀請參觀者,一起寫信,寄給親朋好友。(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馬祖島來信》邀請參觀者,一起寫信,寄給親朋好友。(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鹹味的光》與光影相互輝映。(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鹹味的光》與光影相互輝映。(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漁夢》以大自然的動能,演繹作品樣態。(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漁夢》以大自然的動能,演繹作品樣態。(軍聞社記者呂尚俞攝)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