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中科院" ,結果共:11筆
-
中科院攜手大學簽署MOU 推動無人機產業發展(軍聞社記者莊家豪臺北20日電)為整合產學研能量、加速民雄航太暨無人機產業園區發展,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與臺灣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簽署「聯盟合作暨備忘錄MOU」,攜手推動人才培育、營運管理、科研發展,以及無人機產業數位孿生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 簽約儀式於臺大雲林分部舉行,中科院院長李中將、臺大校長陳文章、虎尾科大校長張信良及雲科大副校長巫明昌等人出席,並邀請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廠商及有意進駐園區的企業共同參與。 現場展出紅雀三型無人機、野戰型軍用外骨骼等自主研發成果,並正式亮相「勁蜂一型」無人機。該機滯空時間15分鐘、導控距離8公里,配備光學與紅外線酬載,可透過發射筒發射,執行目標辨識、追蹤與視距外精準打擊,展現國防自主研發實力。 中科院強調,此次合作是無人機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與三校推動更多科研計畫,加快技術創新與疊代速度,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參與計畫的學生將成為未來無人機產業關鍵人才,實現學用合一,為臺灣無人機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中科院響應政府無人機產業發展政策,積極推動嘉義民雄航太暨無人機產業園區建設,結合現有研發能量、量測與驗證設備,並設立模擬算力中心,透過產學研緊密合作,加速國內無人機產業成長,強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國防訊息】 114年03月20日
-
顧部長立院專案報告 說明勇鷹交機進度及失事檢修狀況(軍聞社記者陳彥樺臺北13日電)國防部長顧立雄今日應邀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針對「國機國造交機進度及勇鷹高教機失事後檢修情況」進行專題報告,說明國機國造政策推動現況、勇鷹高教機交機進度及失事檢修情形,並備質詢。 顧部長表示,為因應區域安全情勢變化,國防部積極推動國機國造政策,勇鷹高教機採購計畫自106年至117年間,規劃取得66架新式高教機,以取代現役F-5E/F及AT-3型機,確保空軍飛行員換裝訓練銜接順利,提升整體戰力,落實「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維護國家安全與區域穩定。 空軍司令部參謀長王德揚中將補充,勇鷹高教機交機進度截至今年2月底應交機47架,已交機43架,尚有4架因外購系統件交貨延遲影響進度。空軍已與中科院及漢翔公司協調,啟動國內自製替代方案,確保後續交機時程。 針對勇鷹高教機1130號機失事後的檢修情況,王參謀長指出,空軍已於2月15日事故發生當日啟動天安作業,並成立「失事調查專案小組」,由中科院、漢翔公司及空軍各專業人員共同參與調查。初步分析可能涉及發動機系統、電源系統、電氣系統及燃油系統等12項機械因素,目前已完成全機隊檢修與特別檢查作業,並於3月5日恢復飛行訓練。 此外,顧部長於會前接受媒體訪問,針對國軍加薪、國防預算、義務役役期、MDM資訊安全系統及勇鷹高教機失事調查等議題,作出相關回應。關於立法院否決覆議案,顧部長表示,國防部已評估預算刪減對軍事訓練與國軍待遇調整的影響,由於部分海外培訓經費遭刪減,將調整訓練計畫,例如減少射擊訓練發數,以符合現有經費限制,而國軍加薪部分,國防部將依編列之人員維持費,在財源許可下儘速推動,如無法於下半年執行,將於明年預算中適當編列。 針對義務役役期是否恢復至兩年,顧部長明確表示,目前無相關規劃,美方亦未曾提出此要求,國防部將依現行政策推動國軍兵力調整。至於國防預算占GDP 10%之說法,他強調,目前國防支出目標為GDP 3%,此目標獲得美方肯定,雙方均認為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為當務之急,並可能透過特別預算進一步強化國防建設。 對於MDM(國軍行動裝置管理系統)遭質疑形同虛設,顧部長澄清,此系統進入營區後即具備禁用攝錄影、定位與藍牙功能。本次洩密事件涉及遺失手機,經檢視流出照片,確認並非官兵於營區內所拍攝,而為單位紀實人員所攝影,且屬經核可後可公開之影像,顯示MDM系統已發揮應有功能。此外,針對退伍官兵仍存留於軍中LINE工作群組,顧部長強調,所有公務群組皆應遵守退伍即退出的規定,並將強化管理機制。 針對勇鷹高教機失事調查,顧部長重申,國防部並未將事故定調為純屬機械因素,調查仍涵蓋環境等各項可能因素。昨(12)日已完成飛機前機身及黑盒子打撈作業,後續將進行數據解析,以釐清事故真正肇因,並適時對外說明。 顧部長強調,國防部將持續貫徹「國機國造、國防自主」政策,全力督導空軍與中科院依照建案目標推進,確保高級教練機訓練能量建立,提升國軍飛行訓練與戰備能力。同時,國防部將持續加強飛安管理,確保飛機維保妥善,維護國軍飛行員安全。對於勇鷹高教機後續發展,國防部將持續監控合約履行、打撈作業及失事調查進度,以釐清事故原因,確保未來飛行安全與機務妥善率。【最新動態】 114年03月13日
-
中科院拓展AI應用領域 擘劃智慧國防新藍圖(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2日電)中山科學研究院在政府主導研發的「生成式AI對話引擎TAIDE」基礎上,打造ANILA (Advanced NCSIST Interactive Language AI)營運管理平臺,初期加值行政與營運管理AI應用,強化行政效率與提升營運決策能力,未來將推廣於國防相關運用,以有效發揮不對稱作戰能力。 中科院表示,TAIDE是由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李育杰率領的國內頂尖學府團隊所推出的大型語言模型,為全球第一個以繁體中文為主,且可信任、符合本土文化需求的AI基礎模型,適用於百工百業,有助於促成軍民通用的AI轉型,進而創造出具高度安全性的AI解決方案。 中科院指出,在TAIDE大型語言模型基礎下研製的ANILA營運管理平臺,可配合資安實體隔離政策,確保在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網路中,提供安全且穩定運作。ANILA運用檢索增強技術(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RAG),整合內部人事管理、採購流程及總務營運等作業規範,打造出高效率的作業流程,同時建立AI客服機制,提供人性化且貼合需求的智慧化服務,讓使用者透過語音或文字提問,即時獲得精準的解答與指引,提升作業流程的順暢度與解答的完整性。 此外,中科院也利用AI代理人 (AI Agent) 技術,串聯各式營運與製造管理資訊系統,實現生產期程、財務管理、品質監控及物件流向等數據的即時分析。因此,可透過ANILA營運管理平臺迅速掌握營運指標與制定快速且精準的營運決策。 中科院進一步表示,該院長期專注國防科技研發,累積多年國防相關系統發展經驗且蒐集大量數據。未來考量臺海作戰環境與國軍作戰需求,將匯集國軍各式作戰準則與教則等軍事領域資料及各項演訓與武器蒐集數據導入ANILA營運管理平臺,並搭配戰場情資整合技術,產出具作戰價值的資訊,提升各式裝備智慧化能力,成為第一個專責國防事務的生成式AI決策平臺。 中科院強調,面對兩岸局勢瞬息萬變,ANILA可結合虛實整合技術,運用既有資料庫及建模所蒐集之數據與參數,在虛擬環境中產生多樣化戰場情境,持續優化戰場情研、指管與武器自主能力,也能針對研發中新世代裝備系統,透過模擬進行快速試驗、分析與優化,縮短研發期程與降低產製成本,並擴展戰術應用層面與提升作戰效益。透過「邊演練、邊修正」模式,可配合各軍種需求開發AI決策應用系統,大幅提升國軍戰備應變能力,使我國邁向智慧國防新的里程碑。【訊息平台】 114年02月02日
-
中科院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 展現多元應用實力(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1日電)為滿足現今各類型手術需求,精準評估病患手術時的麻醉狀態,中科院長期致力於軍民通用科技研發,近期於「2024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推出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為中科院團隊長期耕耘的技術成果,對於國防應用及民用醫療領域皆有強大的影響力及商機。 中科院表示,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透過演算法以0至100麻醉深度數值呈現,並與市面上BIS(Bispectral Index)數值進行比對,精確呈現患者的腦波生理指標,協助麻醉醫師迅速調整麻醉劑量,確保手術安全。 由於手術房或戰事醫療環境的裝備種類繁雜,空間的高利用性是重要關鍵。中科院團隊成功開發麻醉監測儀縮裝技術,產品可置於手掌,具有便攜式特點,並內建顯示功能,同時可與智慧型裝置(APP)進行一對多監測,讓使用者可隨身攜帶,在具有迫切與移動性的手術房場域、野戰與戰事緊急醫療、軍用訓練場域及健檢、美容醫療等多種場景中均能靈活應用。 中科院強調,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同步與麻醉科醫師合作進行臨床驗證,在手術中可有效監測患者的麻醉狀態,提升手術麻醉的精準度。此外,延伸應用在軍用訓練場域進行測試,在野戰或極端特殊訓練環境中使用,可有效降低失去知覺或昏迷的風險,應用層面多元。【訊息平台】 114年02月01日
-
中科院結合光點模擬捕捉技術 研製軍用外骨骼(軍聞社記者陳傳奇臺北31日電)為推動國防及產業發展,實現軍民通用技術的最大應用,中科院開發軍用外骨骼系統技術,針對步兵與砲兵需求,結合光點模擬捕捉技術,成功研製「野戰型」與「荷重型」兩款外骨骼,具備輕量化、反應快、扭力大、荷重能力強等特性,可運用於官兵執行軍事活動,有效減輕官兵體力負荷,提升國軍戰鬥能力。 中科院表示,外骨骼須貼合人體動作,因此開發過程中導入光點捕捉技術,分析人體與外骨骼的運動關聯,確保穿戴時的舒適性與穩定性。透過人因工程設計,使外骨骼輔助步態運動,提高戰場機動性,同時降低疲勞、減少體力負荷。此外,為確保軍用需求,外骨骼系統涵蓋結構、控制、電源與人機整合三大技術領域,透過精密的機構設計提供高負載與靈活性,並開發核心演算法,搭配多馬達同步控制,使動作更為流暢自然。在電源技術上,採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芯,搭配熱插拔電池模組,不僅提升續航力,也提高供電安全性。 中科院強調,軍用外骨骼系統須適應各種戰場環境,因此已針對多種地形進行嚴格測試,包括礫石地、上下坡、障礙物閃避與跨越動作等,確保士兵在不同作戰場景中的靈活性與穩定性。自113年起,軍用外骨骼將進一步擴展至全身型系統,新增肩、肘關節動力輔助功能,以支援飛彈掛載、直升機蒙皮維修、裝甲車底盤檢修等需長時間抬舉作業的軍事任務,進一步強化士兵作業能力與執行效率。 未來,中科院將持續深化軍用外骨骼技術,並拓展至工業與醫療領域,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實現技術加值與應用擴展,為國防與民生科技開創新局。【訊息平台】 114年01月31日
-
中科院打造船舶鋰電池系統 推動民用船舶電動化(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30日電)為提升臺灣國防科技自主化,奠定安全與科技進步的堅實基礎,並將技術拓展至民生相關的綠能與電動載具領域。對此,中科院打造船舶鋰電池系統,結合軍事科技的高標準與民用需求的靈活性,為水上與水下無人載具的電動化提供強大支持。 中科院表示,船用電池系統因續航力與推進考量,容量達MWh等級,與車用KWh之電池規模差異極大,電池管理是一大挑戰;另相較於陸上救援資源豐富,船用更注重電池空間的抗衝擊及防延燒安全,並著重防水與耐腐蝕等設計考量。 中科院強調,船舶鋰電池系統的電池組適應性極佳,採用像樂高積木的模組化設計,填補船舶內畸零空間,可為各式水上、水下載具客製化設計電池系統。電池串組採熱插拔設計,電池隨插即用無外露配線,可大幅降低組裝或維護時的感電風險,也方便龐大電池系統的後勤維護保養,實現快速組裝與高效維護,串組可依不同載具量體的容量需求自由擴充,支援1MWh以上的所需電力。 中科院指出,船舶鋰電池系統通過軍規等級船舶振動、衝擊測試,模擬電池系統持續承受海上波浪外力與推進馬達共振過程中仍可穩定供電,在材料設計選用也著重防水與耐腐蝕等設計考量,以提升水用電動載具系統的供電可靠度。另外,中科院開發的船舶鋰電池模組內部,也導入防延燒設計,降低並壓制異常發生時單一電芯的千度以上高溫至數百度等級,可避免侷限空間中電池熱失控造成整艘載具連環的電池危害。 未來在國防科技的基礎上,中科院持續投入綠能與民生科技,實現技術的軍民融合,並將持續推動臺灣在儲能系統與電動載具技術領域的突破,為國家帶來更多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並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來自臺灣的解決方案。【訊息平台】 114年01月30日
-
中科院應用固態儲氫技術 加速氫能領域發展(軍聞社記者吳冠萱臺北29日電)為因應氣候變遷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正積極重視減碳與環保議題,並以2050年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逐步調整能源政策。對此,中科院已完成特殊環境下的燃料電池系統開發,並設計以「儲氫合金」為元件的儲氫系統,提供安全的氫氣來源,並針對產氫、儲氫及發電進行多元技術建置,打造完整的氫能應用案例,加速我國氫能領域的發展。 目前我國已將氫能規劃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依據民國112年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轉型氫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指出,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估算,若要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氫能在發電、載具、工業及建築等部門的應用需占全球能源供給的13%。現階段我國氫能在發電中的佔比仍偏低,期望在2050年達成氫能發電佔比9~12%的目標,顯示未來綠能產業有相當大的發展契機。 中科院表示,氫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具有高能量密度,發電過程的排放物為水,幾近於零污染,並可利用風力或太陽能的餘電進行電解產氫,在尖峰用電時段回饋電網,達成平衡電網與增強電力系統韌性的目標。 中科院指出,目前常見「高壓氫氣瓶」、「液態氫」及「儲氫合金」等三種儲氫方法,其中「儲氫合金」在常溫低壓的狀態下有較高的安全性,能直接電解產氫,不需建置運轉風險較高之壓縮機或液化設備,同時節省能耗且便於回收再利用,有助於提昇整體能源效率,達到循環經濟之效果。 未來,中科院已針對產氫、儲氫、發電三大面向,進行多元技術建立及建置示範運轉場域之應用規劃,預計在各個面向植入不同技術,整合設置於同一場域進行運轉,提供完整的氫能應用案例給各界參考,希望協助推動國家氫能領域發展。【部隊頻道】 114年01月29日
-
中科院研製機動儲能系統 確保緊急民生及軍事電力供應(軍聞社記者林庭暉臺北27日電)由於我國發電系統採集中型發電,南電北送特性使得分散式備援電力及儲能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為此,中科院以國防科技研發能量為基礎,配合產業需求導向,結合綠能、節能及儲能等關鍵技術,將電源轉換與能量管理技術擴展至實際場域應用,涵蓋民用及軍用儲能領域。 中科院表示,我國目前電力來源主要仰賴台電公司供應,一旦台電供電中斷,儲能系統即可立即為民生及軍事需求提供穩定電力。以民生用途為例,若因地震或颱風等天災造成台電輸電系統故障,儲能系統可立即支援緊急通訊及基本民生用電需求。此外,該系統還可儲存再生能源生產的多餘電力,有效緩解再生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並調節供需時機,實現電力管理最佳化。 中科院指出,軍中備用電力系統長期依賴柴油發電機,卻因燃油可能耗盡、補給中斷及容易因餘熱遭熱感應飛彈鎖定等問題,產生作戰隱憂。有鑑於此,中科院積極發展機動儲能系統,透過能源多元化與就地取材的方式,結合匿蹤技術,提升國軍作戰與應變能力。 中科院研製的機動儲能系統涵蓋「小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中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拖車式儲能供電系統」及「大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等類型,可依戰備需求及民生應用情境,選擇適合的機動儲能系統。 「小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適用於單兵作戰或緊急通訊用電,能獨立持續供電4小時,並可結合小型折疊式太陽能電池板與充電電池,延長野外供電時間。該系統設計重視輕量化,使其更便於攜帶及快速部署。 「中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則適用於班排連級的緊急供電需求,持續供電可達14小時,主要應用於國軍救災、野外臨時指揮所及可攜式衛星通訊供電等場景。 針對營旅級需求,「拖車式儲能供電系統」可取代傳統柴油發電機,整合為拖車型態,提供野戰指揮中心、指管車、雷達車、目獲車及發射車等裝備的作戰電力,確保行動作戰時電力供應無虞。 此外,「大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具高機動性,並可結合太陽能與風力等能源,達到就地取材進行充電、供電,適用於基地級作戰備用電力,提供野戰宿營、演習及救災等多元需求,同時兼具匿蹤效能。 中科院在發展機動儲能系統的同時,不僅滿足民生及國軍機動化需求,亦掌握機動化儲能技術關鍵專利,包含「叢集式家戶型儲電系統管控技術」、「社區儲電系統電力穩定技術」、「電力調度技術」、「高壓電力保護控制技術」及「可攜式蓄能供電裝置」等,這些技術未來可授權國內廠商,進一步帶動國內再生能源與儲能產業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自製機動儲能系統方面,儲能核心電芯採用國內廠商生產,電力轉換模組則與國內公司合作,由中科院掌握電池管理及能量管理技術,負責整體系統設計與整合測試,確保自主與穩定性。 未來,中科院將持續結合產業力量,開發適當的綠電系統,達到節電、產電、儲電、配電及戰備效益,協助國內產業突破技術瓶頸,促進軍民產業互通,為國防與民生建立永續發展的基石。【部隊頻道】 114年01月27日
-
深海探索的引領者 徐慶宇教授與水壓實驗室的設計願景(軍聞社記者陳彥樺專訪)走進海軍官校水壓實驗室,迎面而來的是徐慶宇教授熱忱的笑容。他是水壓實驗室的核心人物,作為船舶機械學系的資深教授,徐教授以其豐富的學術背景與實務經驗,帶領團隊打造出全國最先進的水壓測試系統,為國防科技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徐教授談到,這項設備的發想始於十多年前。他指出,隨著未來海軍作戰環境逐漸轉向深海,水下裝備的耐壓性能測試成為關鍵。「我們希望透過這套系統模擬深海環境,進行結構材料的耐壓測試,不僅能驗證裝備性能,更能降低實地測試的高風險與高成本。」他表示,這套系統具備2000公尺水深的模擬能力,結合即時攝影與觀測設備,大幅提升測試過程的精確性與可視性。 除了支援海軍裝備的耐壓測試,水壓實驗室亦積極投入產學合作。徐教授提到,他帶領的團隊曾與台灣大學、大氣海洋局等單位合作進行水下滑翔機的耐壓測試,也與中科院進行微型爆破實驗,藉由跨單位、多領域的協力模式,水壓實驗室成為國內外學術機構與產業界的橋梁,推動深海技術的進步。 展望未來,徐教授對水壓實驗室充滿期待。他表示,除了深化教學與科研結合,實驗室也將持續拓展技術能力,為國防需求提供更多支援。他希望學生透過實驗學習,了解深海環境的挑戰,並在操作過程中養成嚴謹的態度,為未來成為海軍骨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 徐教授提到,學生最喜歡的體驗之一是將一個普通的飲料杯放入模擬深海環境中,隨著壓力逐漸增大,杯子從普通尺寸壓縮至迷你大小。「這樣的實驗,不僅讓學生直觀了解水壓的威力,也點燃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培養第一等的人才,建設第一等的海軍,」水壓實驗室在徐教授的帶領下,不僅是國防科研的利器,更是學生培養專業與實務能力的殿堂。【圖文專訪】 114年01月27日
-
中科院高精度「電液伺服閥」技術釋商 推動軍民科技互惠合作(軍聞社記者陳勝勳臺北26日電)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高精度「電液伺服閥」技術,釋商於國內民間企業,成功提升國內製造業精密閥件製造技術,推動軍民科技互惠合作,展現國防自主研發成果對國家產業升級的貢獻。 中科院表示,該院多年來累積伺服閥製作經驗,精通軸/徑向的精密加工技術、微細零件焊接技術及專用製造測試機台的自主開發。此次研製的高精度電液伺服閥,體積僅約5立方公分,軸/孔徑向配合間隙僅有2-3微米,並具備在3,000psi(約200個大氣壓)的高壓條件下,每秒超過200次快速動態反應能力,展示極高的技術水準與精密加工能力。 中科院指出,這項技術釋商於國內企業後,不僅提升製造廠商的精密加工技術,擴展伺服閥應用領域,更使國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加營收,達成軍民科技互惠互利的目標。該院並將伺服閥關鍵技術,包括閥體、閥軸、磁性零件、小孔徑噴嘴等加工技術及微小鋼珠焊接、精密配對等技術,全面導入民間,成功提升國內製造業的精密製造水準。 中科院說明,該院正在持續開發更大流量(60cis)且具備備援設計的航空級伺服閥,並規劃未來升級關鍵零件加工、組裝及測試技術,與國內廠商合作,共同提升相關技術水準,進一步強化臺灣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產業競爭力。 中科院強調,為應對全球節能減碳趨勢,該院同步投入開發高壓液壓系統配套技術,著眼於微型化、輕量化及高強度液壓閥件設計,助力未來航空及其他產業達成節能減重目標,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展現國防科技帶動產業升級的深遠影響。【訊息平台】 114年0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