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政戰學院" ,結果共:14筆
-
國軍文藝金像獎發揚軟實力 顧部長:創作中找到共鳴 分享中凝聚力量(軍聞社記者王進福臺北27日電)「國軍第59屆文藝金像獎」頒獎典禮今日晚間在國防部博愛營區隆重登場,由國防部長顧立雄主持,進入決選的參賽者齊聚一堂,角逐多個獎項,現場氣氛熱鬧非凡,除展現國軍官兵的軟實力,更看見社會各界對國防事務的熱情參與和支持。 顧部長致詞時表示,今年文藝金像獎在評審老師的嚴謹把關下,從初審、複審到決審,每件獲獎作品都讓人驚艷。他代表國防部向所有辛勞付出的評審致上最誠摯的感謝,也感謝所有參賽者與得獎者,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繁重的任務與訓練中,仍不忘以文字、影像或旋律等形式,記錄著國軍最真實動人的一面。 顧部長提到,軟實力之父、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伊教授曾說,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憑藉文化與理念,獲得影響力的能力。國防部舉辦文藝金像獎,就是要透過文字、歌曲、影像等藝文創作,對內激勵官兵士氣;對外讓國際社會看見國軍守護家園的決心,也是我國在面對中共灰色地帶襲擾與認知作戰威脅時,最直接、有效的反制利器。 顧部長指出,今年的作品最終選出美術、多媒體等5類共151件得獎作品,不論題材深度、技法成熟度或敘事手法,都呈現出多元的樣貌與創作能量。其中,國軍組空軍官校學指部温宛瑾中尉、政戰學院三年級學生許詠鈞及社會組湯嘉明先生等3位,都同時在國畫與西畫項目中獲獎,充分展現其深厚的藝術涵養;而國際組的得獎人,則用作品讓世界看見國軍文化的溫度與力量,象徵國軍文藝走向更寬廣的舞臺。 顧部長強調,文藝創作是情感的延伸,也是精神的呈現。國軍長期推動文藝活動,正是因為文化的力量能凝聚人心、激發士氣。而文藝金像獎不僅是比賽,更彰顯部隊士氣與團隊精神,能讓官兵在創作中找到共鳴,在分享中凝聚力量,成為國軍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 顧部長也再次感謝所有評審老師的辛勞,也恭喜所有得獎者。他期盼透過創作者的努力與投入,為國軍持續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也讓國軍文藝更精彩,讓三軍將士的形象更加光彩動人。【最新動態】 114年11月27日 -
名作詞家黃瑩辭世 享耆壽95歲(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18日電)以「九條好漢在一班」、「我有一枝槍」等軍歌聞名的資深作詞家黃瑩,昨(17)日凌晨辭世,享耆壽95歲,回顧其一生筆耕不輟,創作多首膾炙人口軍歌歌詞,陪伴無數官兵走過軍旅歲月,他曾任政工幹校(現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教官、國立藝專、文化大學兼任教師及華視編審等職務,深耕傳統藝文及媒體製作工作不遺餘力,其作品不僅記錄臺灣音樂文化發展脈絡,更為國軍部隊及藝術文化教育奠下深厚基礎。 黃瑩文學底蘊深厚,民國38年,隨親人來臺避亂,因局勢變遷自此扎根臺灣,為減輕家中負擔投入軍旅,錄取政工幹校音樂系,自此展開與軍樂密不可分的創作人生。他以一支筆記錄、建構軍中記憶,也以音樂歌詞串起跨越時代的共同回憶,是國軍乃至社會音樂文化的重要篇章。 黃瑩於51年獲選加入國防部「軍歌創作小組」,投入歌詞創作,以「九條好漢在一班」、「我有一枝槍」,以及「夜襲」等軍歌知名度最高。他曾說,當年軍中多是不識字的阿兵哥,因此,「九條好漢在一班」特別以淺白、易記的語句譜寫,「說打就打、說幹就幹」朗朗上口,也成為世代官兵最熟悉的軍歌之一。 黃瑩的創作也橫跨藝術歌曲、合唱、歌劇與電視主題曲,為臺灣舞臺創作史留下精采一頁。除藝文創作外,黃瑩奉派至華視期間,參與多項藝文節目規劃,包括教師藝術歌曲比賽「鐸聲獎」、推廣民俗技藝的「薪傳獎」、勵行孝道的「孝行獎」,以及曾承辦勞軍晚會、金馬、金鐘獎等頒獎典禮,對推動文化與教育極負責任感。 黃瑩晚年仍筆耕不斷,80歲時受命為三軍官校合唱團撰寫建國百年歌曲「我武維揚」,更於105年第50屆國軍文藝金像獎獲頒音樂類終身榮譽獎,由時任總統蔡英文頒發;民國110年,受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填詞「臺北禮讚」,集結逾200名演出者的大型製作,展現其在傳統與現代題材間的創作能量。【最新動態】 114年11月18日 -
國防大學赴花蓮舉辦招生說明會 深化青年從軍認識與推廣招募(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28日電)國防大學今日由校長劉上將率領理工、管理及政戰學院等基礎學院院長以及專業招生團隊,前往花蓮地區實施招生說明會,除向地區師生與家長介紹各系所特色、教學資源外,同時也說明入學管道與甄選流程。 劉校長首先感謝四維高中、海星高中、花蓮女中、花蓮高工、花蓮高農、花蓮高商、花蓮高中以及慈大附中等校,長期支持國軍人才招募政策,他說,國防大學身為國軍最高軍事學府,致力培養優秀的軍官幹部,期盼透過招生說明會及座談交流,使師生與家長對軍事院校有更全面的認識,鼓勵更多青年投身國防志業。 四維高中蔡校長指出,四維高中長期推動國防教育,成效卓著,透過與軍事校院交流與互動,能讓學生更清楚瞭解各種入學管道與升學途徑,幫助有志報考的同學提早準備、找到最合適的發展方向,進而提升意願與報考成效。 說明會也安排績優校友分享從軍經驗與職涯發展,讓與會者更深入瞭解國防大學的培育理念與就學優勢,不僅深化國防大學與地方學校的交流合作,也使未來招生與青年招募奠定良好基礎。【部隊頻道】 114年10月28日 -
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 深化創新韌性思維(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23日電)國防大學今日於復興崗校區舉辦「第28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由校長劉志斌上將主持,邀請國內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與會,以「軍事社會科學的創新、韌性與展望」為主題,透過與會專家學者的研討,激發前瞻且務實的思維,進而建構長久可恃、並具韌性的國防戰力。 研討會區分為專題演講及論文發表兩階段,首先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吳重禮以「臺灣民眾孤兒心態之概念與量測」為題演講,從「被國際拋棄的焦慮」與「對盟友支持的不確定感」兩面向出發,剖析民眾對臺灣在國際處境中所感受到的外交孤立感,並進一步說明這種孤立感如何影響我國的外交思維與安全政策走向。 論文發表則以「軍事社會科學的創新、韌性與展望」為主題,區分5個場次、異地同時舉行,分別探討「韌性社會中的軍事傳播:媒體、輿論與認知作戰的挑戰」、「國防安全韌性與AI科技運用」、「軍隊助人工作的創新與展望」、「軍事應用藝術的數位轉型與創新思維」、「共軍多域作戰能力與創新應用」等5個議題,共計發表15篇研究論文,橫跨應用藝術、政治、新聞、中共軍事、心理與社工等領域,兼顧理論與實證研究,從多元的角度,研析國防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同時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進一步強化整體國防的韌性與永續性。 劉校長致詞時表示,在當前快速變遷的安全環境中,國防體系與社會結構皆面臨嚴峻挑戰,從傳統軍事威脅到非傳統安全問題,都需要以跨領域的視野,尋求解決方案。 劉校長指出,國防安全不只是依靠國軍,更有賴全民的共同信念與團結力量的發揮。劉校長舉例,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除各地大量民生物資的捐助,更有「鏟子超人」自發性地前往災區協助清理重建,這份跨地域、跨社群的互助精神,正展現出全社會的防衛韌性。 劉校長強調,軍事社會科學的價值,不僅提升戰略思維與作戰能力,更在於整合跨領域的資源,從軍事、社會、政治、科技、心理以及藝術等面向建構韌性基礎,將國防韌性的概念由部隊向外延伸至社會層面,促使全民形成共同的防衛意識與支持系統,進而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成形,成為守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3日 -
李奇茂論壇暨特展 致敬一代藝術巨擘筆墨風華(軍聞社記者呂尚俞臺北17日電)為紀念已故國寶級藝術大師李奇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今日於國防美術館舉行「奔騰百年・墨韻長流」李奇茂百年傳承論壇暨紀念特展,邀集多位藝術專家學者共同出席,透過論壇與特展並行的方式,回顧李奇茂大師一生的創作歷程。 上午舉行的紀念特展開幕儀式,國防部前部長馮世寬(大鵬部長)、政戰局前局長陳育琳、國防大學政戰主任王俊傑少將及各界藝術名家等貴賓,共同出席盛會,一同欣賞國防美術館館藏作品;其中,也包括大鵬部長所捐贈的《吉祥如意》、《放眼天下》方形對稱水墨作品,以及《入雲天馬展風聲》橫幅水墨畫,上述作品都是出自於李奇茂大師之手。 國防大學政戰主任王少將致詞時表示,民國105年籌備國防美術館期間,能夠在馮前部長的指導與時任文宣處長陳育琳前局長的帶領下,順利爭取經費,成立國防美術館,實屬不易,也深感榮幸。他說,自己當年擔任文宣處承辦科長,親身參與美術館的誕生,如今能再次站在講臺上回顧這段歷程,格外感到欣慰。 「每一個營區幾乎都有李奇茂大師的作品。」王少將指出,這也體現藝術融入軍中文化的深遠影響。他強調,藝術家能夠隨心所欲運用筆墨,將內心情感毫無保留地展現於畫作中,正是藝術與精神的完美結合;而這種「意到筆到、筆到意到」的創作境界,也讓他深刻感受到大師筆下流動的生命力。 馮前部長致詞時則說,能出席這一次的特展,深感榮幸,也回顧國防美術館的創立契機。他指出,當年在國防部營區與李奇茂大師散步時,大師感嘆軍中多見戰車、飛機與火砲,卻缺乏文化藝術空間,建議設立美術館提升軍人精神氣質。這番話令他深受啟發,因此在營區整修計畫中,指示編列預算成立「國防美術館」,並感謝陳育琳前局長鼎力相助,使軍中文藝得以深化。 馮前部長回憶,多次赴外島視察時,發現幾乎每個營區都有李奇茂大師的畫作,展現濃厚軍魂與時代印記。他特別提到大師的一幅老鷹畫作,當有人問為何未畫爪子時,大師笑說「現在是噴射機的時代,起落架要收起來」,幽默中又帶有智慧,從老師的生活哲學與畫作中,更讓他深深體會藝術的感動與傳承的力量。 隨後,貴賓們轉場至美術館「奇茂堂」參加藝術論壇,由臺灣藝術大學何堯智教授主持,與談人包括臺灣藝術大學李宗仁教授、淡江大學駐校藝術家沈禎老師等人,分別以「李奇茂大師的處世襟懷與教學洞見」等主題進行探討。 此次特展於國防美術館展出,即日起至11月14日止,內容涵蓋李奇茂大師畫作,以及眾多名家館藏作品,參觀者得以回顧大師在軍事文宣與政戰美術推廣上的卓越貢獻。【最新動態】 114年10月17日 -
政戰學院軍事政治學研討會 強化軍民學術交流(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17日電)為增進國軍各專業領域及軍事經驗交流,提升全民國防實務需求,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唐少將今日主持「政戰學院第十六屆軍事政治學學術研討會」,邀請教授洪陸訓及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李宗勳等13位學者代表,以「數位時代下的軍事與社會互動─挑戰與機遇」為主題,深入研討軍事與社會的互動機制,並檢視國家在面臨外部威脅時,如何有效調動社會資源與人力。 過程中,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們踴躍發言,提供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共同為國家安全議題提出建言。 唐少將致詞表示,研討會旨在促進跨界交流,共同尋求提升社會韌性與國防能力的策略與作為,期盼透過專家學者與研究人員的深入交流,共同強化數位時代中軍事與社會互動的研究能量,並期勉政治學系全體師生有所收穫,達到研討會目的。【部隊頻道】 114年10月17日 -
「畫巷」作品–精神傳承政戰學院軍校生以「畫巷」為題於北投中心新村辦理展覽,應用藝術系學生曾筠修將自身在威爾猛軍校交流所學習的經歷,透過畫筆映現在繪畫上,期許能將領導與責任的風範傳承下去。【圖文專訪】 114年10月12日 -
「畫巷」主視覺展現軍事藝術創意政戰學院軍校生以「畫巷」為題於北投中心新村辦理展覽,其中主視覺巧妙地將復興崗精神堡壘與眷村巷弄、窗花等意象結合,主題呼應且不突兀,展現出軍校生豐沛的藝術創作能量。【圖文專訪】 114年10月12日 -
政戰學院攜手中心新村 展現軍事藝術創作能量(軍聞社記者尤昱翔臺北12日電)政戰學院日前與北投中心新村攜手合作,以眷村房舍為展覽空間,展出油畫、水墨、設計等多元藝術創作。展覽主視覺以「畫巷」為題,巧妙融合復興崗精神堡壘、眷村巷弄與窗花等意象,展現出軍校學生豐沛的藝術創作能量。 本次合作的重要推手–應用藝術系茆家麒老師表示,能與中心新村合作,對軍校藝術教育而言是一項突破。學生走出校園,不僅能鍛鍊作品、展覽與場域三者之間的整合與應用能力,也能拓展創作視野,對軍校藝術教育發展助益良多。 茆老師指出,從地緣角度來看,復興崗、北投醫院與中心新村本就有深厚的歷史連結與文化脈絡。未來期盼雙方合作不僅侷限於美術展覽,亦能結合中心新村的演藝空間,發展不同形式的表演與創作,開展更多元的文宣交流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北投中心新村在長年修復後,今年將數個場域重新開啟,也是2025臺北眷村文化節4個眷村的場域之一,活動以「開箱吧,眷村!」為主題,時間至本月19日。【最新動態】 114年10月12日 -
官校生赴太平島 見證南疆經略(軍聞社記者王茗生隨艦採訪)海軍114年敦睦遠航訓練支隊日前航抵南沙太平島,磐石軍艦更成功停靠於太平島碼頭,參與本次遠航的海軍官校與國防大學學生,藉由實地見證我國南疆實況,深化對國土疆域的認識與使命感,也為未來肩負國防重任打下堅實基礎。 海軍官校學生楊宗育表示,能在畢業前夕踏上太平島,見證國土最南端的樣貌,是一生最難忘的經歷,他提到,島上不僅具備醫療、郵政與通信等基本設施,自然與人文資源也相當豐富,更證明我國在南沙持續經營的成果,同時他也深刻體認駐守島上的海巡官兵辛勤與付出,即便在物資受限與壓力重重的環境中,依然堅守崗位、捍衛主權。 政戰學院黃栩葳則表示,太平島的碧海、藍天與潔白沙灘如同小說場景,構築出一張張動人的畫面,令人難以忘懷。參訪過程中,她也透過海巡官兵介紹得知,島上畜養雞羊,是為了證明太平島具備人類居住與畜牧能力的島嶼而非礁岩,更是我國對於在南沙經營建設的決心與主權象徵。【圖文專訪】 114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