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軍事博物館" ,結果共:4筆
-
軍博館大型裝備吊運入館 籌建工程穩健推進(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8日電)國家軍事博物館籌備處日前於基地現場執行大型裝備文物吊運入館作業,作業順利完成,六大常設展廳共16項實體大型裝備已全數進場定位,籌建工程進入新階段。 作業車隊清晨從桃園整飭基地啟運,首先進行裝備文物吊掛,並移運至軍博館第一、第二展廳進行定位。此次作業吊運裝備中,包含逾百年歷史的「英國造阿姆斯脫朗式五吋後膛砲」、參與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日本造四一式75公厘山砲」及二戰期間印緬戰區主力「美國造斯陶特M3A3式輕戰車」等。 軍博館規劃設置六大常設展廳,第一展廳主題為「世界軍事變遷」,透過實體裝備武器文物、模型與擴增實境(AR)技術,講述從冷兵器時代、工業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事歷史發展,配合展示有「英國造阿姆斯脫朗式五吋後膛砲」及「日本造四一式75公厘山砲」等裝備。 第二展廳主題為「二次世界大戰」,延續世界視角,講述19至20世紀間,國際局勢變化與戰史。展廳設計有動態投影、AR技術,結合「日本造三八式75公厘山砲」、「瑞典造波佛斯M1929式75公厘高砲」及「美國造斯陶特M3A3式輕戰車」等實體裝備,以情境式、具沉浸感的方式,陳展國家軍事歷史。 籌備處表示,目前軍博館常設展廳施作工程,除完成展廳大型裝備文物全數進場外,各項展示設施、典藏庫房及館務資訊系統設置等工作,也進入廠外訂製與施工前置階段,整體籌建事務正逐步穩健地邁向開館營運的目標。 籌備處指出,若想瞭解更多關於軍博館的籌建歷程與陳展內容,歡迎加入軍博館的臉書粉絲專頁及IG官方帳號,即時互動、交流。【最新動態】 114年11月08日 -
顧部長赴立院專案報告 確保軍商購案如期如質推動(軍聞社記者蔡枋澐臺北3日電)國防部長顧立雄今日於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就「近年國軍各項軍事工程落後及軍、商購案延宕原因分析及具體應處作為」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 顧部長表示,國防部持續強化軍事工程專案管理,維持與美方的密切協調機制,並加嚴履約監管,確保工程如期如質完工,軍商購裝備依兵力整建進程穩健籌獲,厚植自我防衛作戰能力。隨後由軍備局局長林文祥中將,向委員詳實報告執行情形、原因分析及策進作為。 在工程執行面,林中將說明,「興安專案」共計103案,已完工88案、執行中15案。其中,陸軍「九曲堂、長風營區」2案涉履約爭議,經工程會及仲裁協會處理後,現正辦理驗收結案;空軍「臺南機場、巨輪校區」2案因承商財務問題導致落後,已完成解約重購並復工,進度恢復正常。 另「陣地、訓場、庫儲及其他建築工程」計163案,完工60案;其中陸軍「長安營區訓場、二級廠」2案因廠商無預警停工,已依法終止或由契約繼受復工,工進正常。「坑子口訓場」及軍事博物館工程因水保項目與設計修訂致期程展延,均已完備程序,按計畫推動中。 國防部分析,工程落後主因包含預算編列未即時反映市場行情、廠商財務風險未及早發現及設計需求未臻周延等。為此,於114年3月策頒「軍事工程策進作為及作業指引」,要求建案依最新營建物價調修經費,使預算一次到位,並由軍備局統合管考,每月召開檢討會議督導。 此外,履約爭議將逕送行政院工程會申評會調解,修頒契約範本增訂懲罰性罰則;設計階段則納編專責單位與專家聯審,明確需求、減少變更設計,確保品質與進度。 在軍購部分,林中將表示,對美軍購共25案,分為進度超前1案、正常21案及延宕3案。進度超前案為「海馬士遠程精準火力打擊系統」,第2批18套發射系統將自原規劃116年提前於115年第4季交運;正常案如「拖式2B反裝甲飛彈」、「方陣快砲」等均依節點交運。 延宕3案為AGM-154C飛彈、F-16V BLK70戰機與MK-48重型魚雷,主因受產線重啟、供應鏈中斷及系統整合等外部因素影響,期程順延至115至117年間分批交運。林中將強調,將持續透過臺美會議嚴密管制進度,並依產製情形調整付款時程,避免早付晚交,確保國防部權益。 在商購案部分,共458案(財物133、勞務325),其中「潛艦國造原型艦」及「雲豹甲車輪轂」為主要延宕案件。潛艦原型艦屬國防自主首次造艦,系統整合不易,現正就「主機與電力管理系統」及「整合式儎台管理系統(IPMS)」調校,達成潛航條件後將續行海測。 「雲豹甲車輪轂」案則因111年驗收不符契約規範,廠商提調解與訴訟致交貨延宕;惟專案所需輪轂已由另三家得標廠商於112年完成組裝交軍。林中將強調,潛艦測試將採漸進式研改策略,落實安全評估與契約驗收,逾期依法計罰;輪轂訴訟由公職與部聘律師共同研析攻防重點,維護國防部權益與立場。 國防部表示,將持續落實工程專責單位管理能力,強化專業職能訓練,有效管制工程如期完工;另嚴謹採購契約管理,並透過各項管制會議,消弭潛在窒礙,如期籌獲武器裝備,守護國家安全。【最新動態】 114年11月03日 -
國家軍事博物館工程進展順利 將成國防文史與教育重要樞紐(軍聞社記者陳彥樺臺北13日電)備受各界矚目的「國家軍事博物館」工程進度已達72%,預計於明年完工。這座肩負典藏國軍光榮歷史、推廣全民國防教育重任的國家級博物館,其汲取兵法思想的宏偉建築設計與內部多元的空間規劃也隨之曝光,亮點紛呈。 國防部說明,博物館建築配置汲取《孫子兵法》「圍合」與「虛實對比」的戰略思想,以一座挑高30米的明亮中庭為核心,貫穿各樓層垂直視野,營造出開闊通透的磅礴氣勢。民眾一進入挑高20米、可遠眺基隆河景的大廳,以及行經兩側以樂儀隊意象裝置塑造的迎賓長廊時,即可感受到國軍的雄壯威儀與現代美學。 在展廳規劃方面,館內依歷史與科技面向,劃分「世界軍事變遷」、「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局勢與臺海諸役」、「軍事與社會」、「整軍經武國防自主」及「國防軍事體驗」等六大主題。展品將包含國造中正式步槍、「金門之熊」M5A1戰車等珍貴實體文物,以及國造天劍二型飛彈、潛艦模型等國防自主成果,內容橫跨古今,深具歷史傳承意義。 為提供國人嶄新的參觀感受,館內不僅運用浮空投影等科技輔助展示,更精心打造一座以飛機維修機棚為意象的298席專業展演廳。此外,博物館結合戶外空間規劃軍備陳展區,並設有兒童廳、專業圖書室,以及可飽覽基隆河岸風光的七樓景觀餐廳等多元設施,目的在打造一座兼具知性與休閒功能的指標性文化場館。 國防部強調,國家軍事博物館的整體設計已榮獲「2025國家卓越建設獎」肯定。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未來將串連周邊的故宮博物院、忠烈祠、經國七海文化園區等重要景點,形成一條獨具特色的「軍事文化廊帶」。國防部籲請國人共同支持,攜手打造此一融合歷史、科技與文化的國防教育新地標,共同深化全民國防共識。【最新動態】 114年09月13日 -
【影】三叉山事件見證犧牲奉獻 提醒世人以團結守護和平(軍聞社記者陳彥樺臺北10日電)「三叉山事件」發生在二戰方歇、和平甫啟之際。1945年9月10日,一架載運美、澳、荷籍獲釋盟軍戰俘返國的美軍轟炸機「清算者」(Liquidator),在西太平洋颱風「烏蘇拉」(Ursula)肆虐下,於中央山脈南端、海拔逾3,000公尺的三叉山失事墜毀,機上25人無一生還。 消息傳出後,臺東地方各界不畏山高路險與惡劣天候,旋即組成多梯次搜救隊入山馳援;然接踵而至的「珍」(Jean)颱風夾帶強風豪雨,最終造成日本憲兵、警察與阿美、布農、卑南、平埔、福佬、客家等族群共26人殉難。 這起因交織颱風、空難與山難,跨國籍、跨族群的人道救援行動,後人稱之為「三叉山事件」,其人性光輝與犧牲至今不曾褪色。 為追思25位遠渡重洋投身戰場年輕戰士,以及不幸在搜救時罹難26位勇士的英靈,並保存這段珍貴記憶,政府於今年6月底組成任務小隊,跋山涉水重返三叉山,展開為期4天3夜的安靈行程。隊員在山頂舉行莊嚴祈禱,獻花、獻酒並堆砌石塔祈願,以虔敬行動向罹難者致上最高敬意,象徵國家與人民對歷史的銘記不忘。 行程中,任務小隊深入人跡罕至的林帶,探勘失事區域,努力尋覓80年前的飛機殘骸與遺物;9月8日,由陸航CH-47直升機在嘉明湖附近降落,將四挺機槍殘骸載返並暫置保存,後續將由軍事博物館進行系統化整理、典藏與研究,以期建構完整的歷史檔案,並規劃展示,讓這段人道救援故事長存於世。 三叉山事件凸顯在極端天候與艱困地形下,不分國界、不分族群身分,共同馳援的人道精神;這不僅是地方歷史,更是人類共同價值的展現。當全球民主社會回望二戰「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的歷史教訓,三叉山不應只是悲劇現場,更是一座永恆的豐碑,提醒世人唯有團結,方能守護自由民主與區域安全,奠定永遠而真實的和平。【最新動態】 114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