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國防科技" ,結果共:16筆
-
中科院打造船舶鋰電池系統 推動民用船舶電動化(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30日電)為提升臺灣國防科技自主化,奠定安全與科技進步的堅實基礎,並將技術拓展至民生相關的綠能與電動載具領域。對此,中科院打造船舶鋰電池系統,結合軍事科技的高標準與民用需求的靈活性,為水上與水下無人載具的電動化提供強大支持。 中科院表示,船用電池系統因續航力與推進考量,容量達MWh等級,與車用KWh之電池規模差異極大,電池管理是一大挑戰;另相較於陸上救援資源豐富,船用更注重電池空間的抗衝擊及防延燒安全,並著重防水與耐腐蝕等設計考量。 中科院強調,船舶鋰電池系統的電池組適應性極佳,採用像樂高積木的模組化設計,填補船舶內畸零空間,可為各式水上、水下載具客製化設計電池系統。電池串組採熱插拔設計,電池隨插即用無外露配線,可大幅降低組裝或維護時的感電風險,也方便龐大電池系統的後勤維護保養,實現快速組裝與高效維護,串組可依不同載具量體的容量需求自由擴充,支援1MWh以上的所需電力。 中科院指出,船舶鋰電池系統通過軍規等級船舶振動、衝擊測試,模擬電池系統持續承受海上波浪外力與推進馬達共振過程中仍可穩定供電,在材料設計選用也著重防水與耐腐蝕等設計考量,以提升水用電動載具系統的供電可靠度。另外,中科院開發的船舶鋰電池模組內部,也導入防延燒設計,降低並壓制異常發生時單一電芯的千度以上高溫至數百度等級,可避免侷限空間中電池熱失控造成整艘載具連環的電池危害。 未來在國防科技的基礎上,中科院持續投入綠能與民生科技,實現技術的軍民融合,並將持續推動臺灣在儲能系統與電動載具技術領域的突破,為國家帶來更多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並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來自臺灣的解決方案。【訊息平台】 114年01月30日
-
中科院研製機動儲能系統 確保緊急民生及軍事電力供應(軍聞社記者林庭暉臺北27日電)由於我國發電系統採集中型發電,南電北送特性使得分散式備援電力及儲能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為此,中科院以國防科技研發能量為基礎,配合產業需求導向,結合綠能、節能及儲能等關鍵技術,將電源轉換與能量管理技術擴展至實際場域應用,涵蓋民用及軍用儲能領域。 中科院表示,我國目前電力來源主要仰賴台電公司供應,一旦台電供電中斷,儲能系統即可立即為民生及軍事需求提供穩定電力。以民生用途為例,若因地震或颱風等天災造成台電輸電系統故障,儲能系統可立即支援緊急通訊及基本民生用電需求。此外,該系統還可儲存再生能源生產的多餘電力,有效緩解再生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並調節供需時機,實現電力管理最佳化。 中科院指出,軍中備用電力系統長期依賴柴油發電機,卻因燃油可能耗盡、補給中斷及容易因餘熱遭熱感應飛彈鎖定等問題,產生作戰隱憂。有鑑於此,中科院積極發展機動儲能系統,透過能源多元化與就地取材的方式,結合匿蹤技術,提升國軍作戰與應變能力。 中科院研製的機動儲能系統涵蓋「小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中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拖車式儲能供電系統」及「大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等類型,可依戰備需求及民生應用情境,選擇適合的機動儲能系統。 「小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適用於單兵作戰或緊急通訊用電,能獨立持續供電4小時,並可結合小型折疊式太陽能電池板與充電電池,延長野外供電時間。該系統設計重視輕量化,使其更便於攜帶及快速部署。 「中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則適用於班排連級的緊急供電需求,持續供電可達14小時,主要應用於國軍救災、野外臨時指揮所及可攜式衛星通訊供電等場景。 針對營旅級需求,「拖車式儲能供電系統」可取代傳統柴油發電機,整合為拖車型態,提供野戰指揮中心、指管車、雷達車、目獲車及發射車等裝備的作戰電力,確保行動作戰時電力供應無虞。 此外,「大型機動儲能供電系統」具高機動性,並可結合太陽能與風力等能源,達到就地取材進行充電、供電,適用於基地級作戰備用電力,提供野戰宿營、演習及救災等多元需求,同時兼具匿蹤效能。 中科院在發展機動儲能系統的同時,不僅滿足民生及國軍機動化需求,亦掌握機動化儲能技術關鍵專利,包含「叢集式家戶型儲電系統管控技術」、「社區儲電系統電力穩定技術」、「電力調度技術」、「高壓電力保護控制技術」及「可攜式蓄能供電裝置」等,這些技術未來可授權國內廠商,進一步帶動國內再生能源與儲能產業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自製機動儲能系統方面,儲能核心電芯採用國內廠商生產,電力轉換模組則與國內公司合作,由中科院掌握電池管理及能量管理技術,負責整體系統設計與整合測試,確保自主與穩定性。 未來,中科院將持續結合產業力量,開發適當的綠電系統,達到節電、產電、儲電、配電及戰備效益,協助國內產業突破技術瓶頸,促進軍民產業互通,為國防與民生建立永續發展的基石。【部隊頻道】 114年01月27日
-
深海探索的引領者 徐慶宇教授與水壓實驗室的設計願景(軍聞社記者陳彥樺專訪)走進海軍官校水壓實驗室,迎面而來的是徐慶宇教授熱忱的笑容。他是水壓實驗室的核心人物,作為船舶機械學系的資深教授,徐教授以其豐富的學術背景與實務經驗,帶領團隊打造出全國最先進的水壓測試系統,為國防科技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徐教授談到,這項設備的發想始於十多年前。他指出,隨著未來海軍作戰環境逐漸轉向深海,水下裝備的耐壓性能測試成為關鍵。「我們希望透過這套系統模擬深海環境,進行結構材料的耐壓測試,不僅能驗證裝備性能,更能降低實地測試的高風險與高成本。」他表示,這套系統具備2000公尺水深的模擬能力,結合即時攝影與觀測設備,大幅提升測試過程的精確性與可視性。 除了支援海軍裝備的耐壓測試,水壓實驗室亦積極投入產學合作。徐教授提到,他帶領的團隊曾與台灣大學、大氣海洋局等單位合作進行水下滑翔機的耐壓測試,也與中科院進行微型爆破實驗,藉由跨單位、多領域的協力模式,水壓實驗室成為國內外學術機構與產業界的橋梁,推動深海技術的進步。 展望未來,徐教授對水壓實驗室充滿期待。他表示,除了深化教學與科研結合,實驗室也將持續拓展技術能力,為國防需求提供更多支援。他希望學生透過實驗學習,了解深海環境的挑戰,並在操作過程中養成嚴謹的態度,為未來成為海軍骨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 徐教授提到,學生最喜歡的體驗之一是將一個普通的飲料杯放入模擬深海環境中,隨著壓力逐漸增大,杯子從普通尺寸壓縮至迷你大小。「這樣的實驗,不僅讓學生直觀了解水壓的威力,也點燃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培養第一等的人才,建設第一等的海軍,」水壓實驗室在徐教授的帶領下,不僅是國防科研的利器,更是學生培養專業與實務能力的殿堂。【圖文專訪】 114年01月27日
-
中科院高精度「電液伺服閥」技術釋商 推動軍民科技互惠合作(軍聞社記者陳勝勳臺北26日電)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高精度「電液伺服閥」技術,釋商於國內民間企業,成功提升國內製造業精密閥件製造技術,推動軍民科技互惠合作,展現國防自主研發成果對國家產業升級的貢獻。 中科院表示,該院多年來累積伺服閥製作經驗,精通軸/徑向的精密加工技術、微細零件焊接技術及專用製造測試機台的自主開發。此次研製的高精度電液伺服閥,體積僅約5立方公分,軸/孔徑向配合間隙僅有2-3微米,並具備在3,000psi(約200個大氣壓)的高壓條件下,每秒超過200次快速動態反應能力,展示極高的技術水準與精密加工能力。 中科院指出,這項技術釋商於國內企業後,不僅提升製造廠商的精密加工技術,擴展伺服閥應用領域,更使國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加營收,達成軍民科技互惠互利的目標。該院並將伺服閥關鍵技術,包括閥體、閥軸、磁性零件、小孔徑噴嘴等加工技術及微小鋼珠焊接、精密配對等技術,全面導入民間,成功提升國內製造業的精密製造水準。 中科院說明,該院正在持續開發更大流量(60cis)且具備備援設計的航空級伺服閥,並規劃未來升級關鍵零件加工、組裝及測試技術,與國內廠商合作,共同提升相關技術水準,進一步強化臺灣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產業競爭力。 中科院強調,為應對全球節能減碳趨勢,該院同步投入開發高壓液壓系統配套技術,著眼於微型化、輕量化及高強度液壓閥件設計,助力未來航空及其他產業達成節能減重目標,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展現國防科技帶動產業升級的深遠影響。【訊息平台】 114年01月26日
-
陸軍官校辦理2025全國高中科學營 創意科學推廣全民國防教育(軍聞社記者王茗生高雄24日電)為推廣全民國防及科學教育,陸軍軍官學校今日辦理「2025全國高中科學營」,以「創意實作FUN科學」為主題,吸引來自全國16個縣市、88所高中職學校的200餘位師生參與,展開為期三天兩夜的科學探索旅程,透過一系列豐富的科學實驗與闖關競賽,學員們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不僅深入瞭解科學的原理與應用,更學習團隊合作與溝通表達的重要技能。 活動首日由陸軍官校教育長黃孫上校主持開幕典禮。黃孫教育長致詞中勉勵學員珍惜此次學習機會,盡情探索科學奧秘,並期望藉由科學營活動,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情,同時讓更多青年學子瞭解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國家培育優秀的科學與科技人才。 下午的課程設計以趣味與互動為主,學員們透過闖關活動探索陸軍官校的各學系特色,藉由科學小遊戲答題與實作挑戰,瞭解各系所的教學設計與特色。此外,還安排學生代表向學員介紹系上特色,並分享在軍校生活的點滴與心得,讓學員對陸軍官校的學習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 緊接著,學員們參訪黃埔校史館,透過專人導覽與互動闖關活動瞭解陸軍官校的百年歷史與傳承,並將黃埔歷史設計為趣味闖關題目,讓學員在動腦解謎的同時也能體會先賢先烈為守護民主自由,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與付出。 本次科學營由陸軍官校、空軍官校、中山大學、台東大學、台灣物理學會、智榮文教基金會、物理教育學會及探究與實作學會共同主辦,課程涵蓋量子科技、火箭設計與實作、降落傘與手擲機競賽等豐富內容,透過結合創意科學與軍校特色,為學員提供深度且多元的學習體驗,也對國防科技與軍校生活有更全面的瞭解。【最新動態】 114年01月24日
-
阿帕契體驗營熱血開訓 學子感受國軍航空戰力(軍聞社記者陳彥樺桃園22日電)民國114年全民國防教育寒假戰鬥營「阿帕契體驗營」,今日於陸軍航空第601旅龍城營區熱烈展開。此次活動以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為核心,結合各式直升機,並設計多元化課程,讓學員透過實地操作,深刻體驗國軍航空部隊的專業與實力。 活動上午由開訓典禮揭開序幕,隨後學員聽取單位特性簡介、隊史介紹及飛行裝具穿戴體驗,並參觀AH-64E 阿帕契攻擊直升機、UH-60M黑鷹直升機、OH-58D戰搜直升機等機型的靜態展示。其中,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的動態展示為活動亮點,其卓越的機動性能搭配教官精湛的飛行技術讓現場學員讚嘆不已。 下午課程安排學員參與阿帕契直升機模擬駕駛,體驗飛控系統操作與戰場應用,同時了解機體修護與飛航管制的專業知識。此外,學員還搭乘CH-47SD運輸直升機進行動態試乘,親身感受其穩定的載運能力與飛行特性,充分體驗航空科技的魅力。 藉由本次活動,能讓學員實地感受國軍航空部隊的專業,進一步認識全民國防的重要性。透過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課程設計,激發學員對國防科技與國軍使命的興趣與熱忱。活動在下午結訓典禮中圓滿落幕,參與學員均表示受益良多,對國軍航空兵力的堅強實力留下深刻印象。【最新動態】 114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