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軍聞社" ,結果共:545筆
-
海軍兩棲履保廠—陸地測試AAV7兩棲突擊車五級維保的最後一道程序「陸地測試」,官兵會在沙丘、海灘等地形試駕AAV7,以確保動力、操駕正常無虞;同時,也會測試AAV7發煙器,確保在海上執行任時,能正常釋放白色煙幕,以掩護舟波向灘頭前進。(軍聞社蔡枋澐)【圖文專訪】 114年02月02日
-
海軍兩棲履保廠—引擎吊掛AAV7兩棲突擊車的引擎完成維修程序後,需使用天車吊掛方式,將維修好的「心臟」回裝於車體內,讓它恢復運轉功能,官兵在操作吊掛作業時,需全神貫注緊盯眼前狀況,絲毫不敢馬虎,確保裝備妥善及工作安全。(軍聞社蔡枋澐)【圖文專訪】 114年02月02日
-
海軍兩棲履保廠—水密測試AAV7兩棲突擊車是遂行兩棲作戰的核心裝備,依其兩棲特性,亦能結合災防投入救災行列。完成保修程序後,在最後的完工測試項目中,車輛進入水密池,確認有無滲水跡象,官兵在密閉的艙間裡,透過高倍數手電筒的光線,仔細檢查每一個可能滲水的接合處,確保AAV7在海上執行任務時,安全無虞。(軍聞社蔡枋澐)【圖文專訪】 114年02月02日
-
中共機艦臺海周邊活動 國軍嚴密監控應處(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2日電)國防部今日表示,至上午6時止,偵獲共機8架次(其中逾越海峽中線進入西南空域6架次)及共艦5艘、公務船1艘,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 國防部強調,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國防訊息】 114年02月02日
-
空軍疏運澎湖軍民 展現為民服務精神(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1日電)農曆春節假期接近尾聲,為使民眾順利返回工作崗位,國防部今日下午配合交通部民航局申請疏運需求,派遣C-130運輸機,由澎湖馬公機場載運軍民返抵高雄小港機場,展現國軍與民同在、為民服務精神。 疏運過程中,官兵協助民眾辦理登機及行李查驗等事宜;同時,空軍第六聯隊機組人員則備妥機內坐椅與安全措施,確實執行各項飛行安全檢查工作,協助載運共計70人次返臺,讓軍民都能安全無虞的返回工作崗位。【部隊頻道】 114年02月01日
-
中科院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 展現多元應用實力(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1日電)為滿足現今各類型手術需求,精準評估病患手術時的麻醉狀態,中科院長期致力於軍民通用科技研發,近期於「2024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推出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為中科院團隊長期耕耘的技術成果,對於國防應用及民用醫療領域皆有強大的影響力及商機。 中科院表示,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透過演算法以0至100麻醉深度數值呈現,並與市面上BIS(Bispectral Index)數值進行比對,精確呈現患者的腦波生理指標,協助麻醉醫師迅速調整麻醉劑量,確保手術安全。 由於手術房或戰事醫療環境的裝備種類繁雜,空間的高利用性是重要關鍵。中科院團隊成功開發麻醉監測儀縮裝技術,產品可置於手掌,具有便攜式特點,並內建顯示功能,同時可與智慧型裝置(APP)進行一對多監測,讓使用者可隨身攜帶,在具有迫切與移動性的手術房場域、野戰與戰事緊急醫療、軍用訓練場域及健檢、美容醫療等多種場景中均能靈活應用。 中科院強調,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同步與麻醉科醫師合作進行臨床驗證,在手術中可有效監測患者的麻醉狀態,提升手術麻醉的精準度。此外,延伸應用在軍用訓練場域進行測試,在野戰或極端特殊訓練環境中使用,可有效降低失去知覺或昏迷的風險,應用層面多元。【訊息平台】 114年02月01日
-
【影】空軍防空部隊實彈操演 展現強大作戰效能(軍聞社記者林庭暉臺北1日電)為驗證部隊基地訓練成果,空軍防空部隊於春節前展開「連實彈射擊及戰鬥教練」操演,透過日間與夜間的實彈射擊訓練,結合後勤整備作業,累積團隊默契,順利完成一系列測考任務,不僅強化部隊快速反應能力與射擊精準度,更充分展現防空部隊官兵捍衛領空的忠勇軍風與決心。 這次實彈射擊操演由防訓中心統裁部策劃,結合連戰鬥教練與動態狀況發布,模擬實戰化景況;參演部隊的35快砲與20機砲官兵,依程序完成裝備檢查、聯合教練及雷達構聯等作業。整備過程中,官兵分工進行彈藥裝填,隨後待目標靶機進入射擊範圍,扣下發射鈕,以密集火力在空中形成彈幕,精準摧毀靶機,完成射擊任務,展現訓練成果。 參演部隊連長邵少校指出,現代防空作戰需要建構多層次防空體系,並結合強大的電子戰能力與情報支援,以有效應對多樣化的空中威脅,進一步提升防空部隊的作戰存活能力與戰鬥效能。 20機砲砲長徐上士也表示,防空部隊需應對各種空中威脅的挑戰,因此,部隊必須通過事前訓練計畫、裝備彈藥檢整與射擊程序推演,確保官兵熟悉所有作戰流程,並在各種狀況下維持快速反應能力及射擊精準度。 國軍為持續強化防衛作戰能力,不斷進行各項戰備訓練,不因假期而鬆懈。訓練過程中特別設計多重情境模擬,強調實戰化操演,確保官兵在複雜作戰環境中能快速反應、精準接戰,發揮最佳作戰效能,更體現了防空部隊官兵對捍衛領空安全的高度使命感與專業素養,為國家安全提供堅實保障。【最新動態】 114年02月01日
-
中共機艦臺海周邊活動 國軍嚴密監控應處(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1日電)國防部今日表示,至上午6時止,偵獲共機1架次及共艦6艘,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 國防部強調,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國防訊息】 114年02月01日
-
中科院結合光點模擬捕捉技術 研製軍用外骨骼(軍聞社記者陳傳奇臺北31日電)為推動國防及產業發展,實現軍民通用技術的最大應用,中科院開發軍用外骨骼系統技術,針對步兵與砲兵需求,結合光點模擬捕捉技術,成功研製「野戰型」與「荷重型」兩款外骨骼,具備輕量化、反應快、扭力大、荷重能力強等特性,可運用於官兵執行軍事活動,有效減輕官兵體力負荷,提升國軍戰鬥能力。 中科院表示,外骨骼須貼合人體動作,因此開發過程中導入光點捕捉技術,分析人體與外骨骼的運動關聯,確保穿戴時的舒適性與穩定性。透過人因工程設計,使外骨骼輔助步態運動,提高戰場機動性,同時降低疲勞、減少體力負荷。此外,為確保軍用需求,外骨骼系統涵蓋結構、控制、電源與人機整合三大技術領域,透過精密的機構設計提供高負載與靈活性,並開發核心演算法,搭配多馬達同步控制,使動作更為流暢自然。在電源技術上,採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芯,搭配熱插拔電池模組,不僅提升續航力,也提高供電安全性。 中科院強調,軍用外骨骼系統須適應各種戰場環境,因此已針對多種地形進行嚴格測試,包括礫石地、上下坡、障礙物閃避與跨越動作等,確保士兵在不同作戰場景中的靈活性與穩定性。自113年起,軍用外骨骼將進一步擴展至全身型系統,新增肩、肘關節動力輔助功能,以支援飛彈掛載、直升機蒙皮維修、裝甲車底盤檢修等需長時間抬舉作業的軍事任務,進一步強化士兵作業能力與執行效率。 未來,中科院將持續深化軍用外骨骼技術,並拓展至工業與醫療領域,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實現技術加值與應用擴展,為國防與民生科技開創新局。【訊息平台】 114年01月31日
-
林園療癒覓茶趣退伍軍人沈準南與妻子侯祈萱共同致力於推廣「林園療癒覓茶趣」,將有機茶葉與綠色旅遊結合,打造身心放鬆的自然體驗,夫妻倆以湖畔茶席,邀請旅人品茗有機茶香,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他們秉持保護生態的理念,不僅堅持有機耕種,還致力於保留森林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茶席間,每一口茶香都蘊含著土地的純粹與茶農的用心,無論是品茶或放鬆身心,這片綠色天地為旅人提供沉靜與療癒的美好時光,是遠離喧囂的最佳選擇。(軍聞社莊家宏)【圖文專訪】 114年0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