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國防大學" ,結果共:29筆
-
國防大學「中共軍力現代化研討會」 研析趨勢強化國防整備(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20日電)國防大學今日在復興崗校區辦理「2025中共軍力現代化國際研討會」,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論文,針對中共軍力現代化對區域安全的影響深入交流,期能藉專業建言,強化國防事務效能。 研討會由校長劉上將主持開幕儀式,他表示,面對國際局勢快速變動,AI技術在軍事上的快速普及,已明顯改變作戰型態,而中共擁有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的高度占比,並透過軍民融合加速AI軍事技術與武器研製,使區域情勢更具不確定性。劉上將特別感謝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與印度等國的八位國際學者遠道出席,使此次研討更具深度與國際視野。 本次研討會規劃兩大核心主題,上午場次以「共軍AI技術創新的發展與運用」為主,由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黃介正理事長主持,發表四篇論文,內容涵蓋共軍智能化、印度對共軍無人化作戰作為、共軍對智能化戰爭看法及AI模型在軍事領域應用等議題;下午場次則由前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委員主持,以「川普政府對印太安全的影響與展望」為題,發表三篇論文,聚焦共軍近期海上演訓、美國印太同盟關係,以及中共對美軍事反制作為等面向。 會中共發表七篇論文,內容深具觀察價值,從共軍技術革新、智能化能力,到近年海上行動與美國區域政策等層面,均進行全面分析,藉由與會學者的交流討論,對提升掌握中共軍力發展動向與評估區域安全情勢,具重要助益。 劉上將指出,此次研討議題涵蓋智能化作戰能力、無人化戰力發展、美國印太同盟調整,以及共軍近期海上行動等內容,均與目前區域情勢密切相關,他強調,面對中共軍力現代化的持續推動,必須以前瞻視角掌握其技術進展與戰略意圖,並透過跨國學術合作強化分析與研判能力,作為國防整備的重要參考。【最新動態】 114年11月20日 -
名作詞家黃瑩辭世 享耆壽95歲(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18日電)以「九條好漢在一班」、「我有一枝槍」等軍歌聞名的資深作詞家黃瑩,昨(17)日凌晨辭世,享耆壽95歲,回顧其一生筆耕不輟,創作多首膾炙人口軍歌歌詞,陪伴無數官兵走過軍旅歲月,他曾任政工幹校(現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教官、國立藝專、文化大學兼任教師及華視編審等職務,深耕傳統藝文及媒體製作工作不遺餘力,其作品不僅記錄臺灣音樂文化發展脈絡,更為國軍部隊及藝術文化教育奠下深厚基礎。 黃瑩文學底蘊深厚,民國38年,隨親人來臺避亂,因局勢變遷自此扎根臺灣,為減輕家中負擔投入軍旅,錄取政工幹校音樂系,自此展開與軍樂密不可分的創作人生。他以一支筆記錄、建構軍中記憶,也以音樂歌詞串起跨越時代的共同回憶,是國軍乃至社會音樂文化的重要篇章。 黃瑩於51年獲選加入國防部「軍歌創作小組」,投入歌詞創作,以「九條好漢在一班」、「我有一枝槍」,以及「夜襲」等軍歌知名度最高。他曾說,當年軍中多是不識字的阿兵哥,因此,「九條好漢在一班」特別以淺白、易記的語句譜寫,「說打就打、說幹就幹」朗朗上口,也成為世代官兵最熟悉的軍歌之一。 黃瑩的創作也橫跨藝術歌曲、合唱、歌劇與電視主題曲,為臺灣舞臺創作史留下精采一頁。除藝文創作外,黃瑩奉派至華視期間,參與多項藝文節目規劃,包括教師藝術歌曲比賽「鐸聲獎」、推廣民俗技藝的「薪傳獎」、勵行孝道的「孝行獎」,以及曾承辦勞軍晚會、金馬、金鐘獎等頒獎典禮,對推動文化與教育極負責任感。 黃瑩晚年仍筆耕不斷,80歲時受命為三軍官校合唱團撰寫建國百年歌曲「我武維揚」,更於105年第50屆國軍文藝金像獎獲頒音樂類終身榮譽獎,由時任總統蔡英文頒發;民國110年,受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填詞「臺北禮讚」,集結逾200名演出者的大型製作,展現其在傳統與現代題材間的創作能量。【最新動態】 114年11月18日 -
劉校長主持游泳接力賽 勉團隊合作展現運動家精神(軍聞社記者陳傳奇臺北15日電)國防大學日前於率真校區舉辦軍事學院運動競賽游泳大隊接力賽,由校長劉志斌上將主持,各學院院長皆到場為選手加油打氣,期盼透過團體競賽增進情誼交流,並激發學員持續投入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比賽開始前,主辦單位進行賽前規則講解與安全注意事項說明,隨後在劉校長鳴槍後正式開賽。選手們全力以赴,在每人50公尺的游泳距離中拚盡全力,並以穩定節奏完成各棒交接;場邊啦啦隊熱情吶喊、隊呼聲此起彼落,展現團隊向心力與競技活力。 經過激烈角逐,各學院展現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運動精神,順利完成800公尺接力賽全程,最終由海軍學院以優異表現奪得冠軍。賽後,劉校長與參賽學員合影留念,肯定全體選手的努力與表現,為賽事畫下圓滿句點。【最新動態】 114年11月15日 -
國防大學與中研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雙邊學術研究交流(軍聞社記者吳東昇臺北5日電)國防大學今日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由校長劉志斌上將與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雷祥麟代表雙方,正式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共同推動雙邊學術研究與交流。 劉校長致詞時表示,中研院是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中「近代史研究所」的成立迄今已有一甲子,為歷史學術研究的重鎮,出版過不同的主題系列專書,展現出充分的研究能量與學術成果;而國防大學則致力於培養具備軍事專業與人文素養的重要幹部,並積極推展跨領域學術交流。 劉校長指出,今日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締結策略聯盟,未來將從檔案、圖書以及學術等三個面向,推動交流合作與成果分享,期盼既有的基礎上,深化夥伴關係,開創新局;另感謝近代史研究所對於推動雙邊交流合作的支持,期許未來合作順遂,共同建立多元的學術研究環境。【部隊頻道】 114年11月05日 -
2025軍事新聞論壇 聚焦人工智慧應用與國際話語權建構(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31日電)「2025軍事新聞論壇—人工智慧與國際話語權」今日在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舉行,由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副局長張少將主持,邀請學術界、媒體界與產業界的專家先進,共同探討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有效運用科技強化戰略溝通,進而掌握國際話語權。 張副局長致詞時表示,中共近年來透過敘事化手法操作歷史與事件,藉由長期鋪陳與經營,塑造對其有利的國際敘事,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其論述。因此,應積極提升媒體素養,並跨領域結合多元力量,善用人工智慧技術,從專業研究延伸至軍事應用,強化資訊分析與輿論掌握能力,進而形成更具前瞻與主動的敘事優勢,建構國際話語權。 張副局長指出,中共結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進行訊息滲透與認知作戰,層面橫跨軍事、政治及社會領域,目的在於削弱民主體制與社會凝聚力。國軍必須結合新興科技強化戰略溝通,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引導」,運用人工智慧強化輿情分析,建立更具前瞻性的傳播策略與反制能量。 張副局長強調,國軍戰力的展現就是一種最有力的宣傳,國軍精實訓練所展現的專業與紀律,經由媒體的真實呈現與報導,不僅能讓國人更瞭解國軍戰力,也能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的生命力以及國軍堅定守護這片土地的的決心與實力,進而增強中華民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可見度與信任感。 隨後,論壇在文化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文平主持下,與國內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智慧對話與進化:人工智慧在戰略溝通的應用」,將學術理論與專業領域經驗結合國防事務,透過討論與分享,為國軍在AI數位時代下的應對與應用提供方向。 此次論壇與會人,包含臺灣未來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張楷文、東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李思壯、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劉榮樺、皮爾森數據公司營運長羅棋駿、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主任陳家瑜與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主任江泰槿。【最新動態】 114年10月31日 -
總統主持將官晉任授階 強調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29日電)賴清德總統今日上午主持「中華民國114年11月份將官晉任授階典禮」,向晉任人員與眷屬表達誠摯祝賀,期許晉任將官持續帶領部隊前進,貢獻專業與力量。 賴總統首先向晉升少將的梁庭蔚、李振華、胡志華、羅偉中與寶眷們表達最誠摯的祝賀,他表示,晉任將官除了是對過往努力的肯定,更是未來新責任、新使命的開始,期許晉任官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我,持續帶領部隊前進,為國軍、為國家、為民主自由貢獻專業與力量。 賴總統表示,梁將軍在樺加沙颱風救災期間,全程協助執行任務、整合地方聯繫,盡忠職守;李將軍在空作部任內,負責兵力派遣與航線設計,成效卓著;胡將軍是幻象戰機單機性能展示飛行員,多次參與國際交流,表現優異;羅將軍在國防大學督導招生與課務等改革,成績良好,四位將軍都是官兵的學習典範,也是國軍的中流砥柱,非常感謝各位的付出。 賴總統說,上個月,樺加沙颱風對花蓮造成嚴重災情,國軍第一時間投入救災、深入山區部落,協助清淤、消毒等工作,讓居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這些辛勞彰顯了「守護人民、服務人民」國軍重要的精神,他要再次向全體國軍弟兄姐妹致上最高謝意。 賴總統強調,當前,中共持續在臺灣周邊海空域進行灰色地帶侵擾,不僅對我們的國防安全造成壓力,也對區域的和平及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威脅,因此,臺灣除了要展現守護家園的決心,更要堅定反併吞、反侵略、反對推進統一,臺灣強化國防不是為了挑釁,而是為了維持現狀、守護民主與生活方式。 賴總統進一步表示,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國軍要持續提升不對稱戰力,導入先進科技與裝備,朝「新訓練、新思維、新裝備、新科技」等方向前進,讓國軍更加現代化與彈性化,他也期勉各位將軍及國軍幹部共同為這個目標一起努力,並落實到國軍各部隊,唯有以實力守護和平,臺灣才能穩定前行。 賴總統也感謝所有寶眷們的付出,給予國軍最大的支持。國軍永遠是人民最堅實的後盾,讓政府與官兵共同努力,讓國防更堅強、讓臺灣更安全,再次感謝各位的努力和貢獻。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參謀總長梅上將、國防大學校長劉上將、陸軍司令呂上將及空軍司令鄭上將等均在場觀禮。【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9日 -
國防大學赴花蓮舉辦招生說明會 深化青年從軍認識與推廣招募(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28日電)國防大學今日由校長劉上將率領理工、管理及政戰學院等基礎學院院長以及專業招生團隊,前往花蓮地區實施招生說明會,除向地區師生與家長介紹各系所特色、教學資源外,同時也說明入學管道與甄選流程。 劉校長首先感謝四維高中、海星高中、花蓮女中、花蓮高工、花蓮高農、花蓮高商、花蓮高中以及慈大附中等校,長期支持國軍人才招募政策,他說,國防大學身為國軍最高軍事學府,致力培養優秀的軍官幹部,期盼透過招生說明會及座談交流,使師生與家長對軍事院校有更全面的認識,鼓勵更多青年投身國防志業。 四維高中蔡校長指出,四維高中長期推動國防教育,成效卓著,透過與軍事校院交流與互動,能讓學生更清楚瞭解各種入學管道與升學途徑,幫助有志報考的同學提早準備、找到最合適的發展方向,進而提升意願與報考成效。 說明會也安排績優校友分享從軍經驗與職涯發展,讓與會者更深入瞭解國防大學的培育理念與就學優勢,不僅深化國防大學與地方學校的交流合作,也使未來招生與青年招募奠定良好基礎。【部隊頻道】 114年10月28日 -
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 深化創新韌性思維(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23日電)國防大學今日於復興崗校區舉辦「第28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由校長劉志斌上將主持,邀請國內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與會,以「軍事社會科學的創新、韌性與展望」為主題,透過與會專家學者的研討,激發前瞻且務實的思維,進而建構長久可恃、並具韌性的國防戰力。 研討會區分為專題演講及論文發表兩階段,首先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吳重禮以「臺灣民眾孤兒心態之概念與量測」為題演講,從「被國際拋棄的焦慮」與「對盟友支持的不確定感」兩面向出發,剖析民眾對臺灣在國際處境中所感受到的外交孤立感,並進一步說明這種孤立感如何影響我國的外交思維與安全政策走向。 論文發表則以「軍事社會科學的創新、韌性與展望」為主題,區分5個場次、異地同時舉行,分別探討「韌性社會中的軍事傳播:媒體、輿論與認知作戰的挑戰」、「國防安全韌性與AI科技運用」、「軍隊助人工作的創新與展望」、「軍事應用藝術的數位轉型與創新思維」、「共軍多域作戰能力與創新應用」等5個議題,共計發表15篇研究論文,橫跨應用藝術、政治、新聞、中共軍事、心理與社工等領域,兼顧理論與實證研究,從多元的角度,研析國防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同時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進一步強化整體國防的韌性與永續性。 劉校長致詞時表示,在當前快速變遷的安全環境中,國防體系與社會結構皆面臨嚴峻挑戰,從傳統軍事威脅到非傳統安全問題,都需要以跨領域的視野,尋求解決方案。 劉校長指出,國防安全不只是依靠國軍,更有賴全民的共同信念與團結力量的發揮。劉校長舉例,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除各地大量民生物資的捐助,更有「鏟子超人」自發性地前往災區協助清理重建,這份跨地域、跨社群的互助精神,正展現出全社會的防衛韌性。 劉校長強調,軍事社會科學的價值,不僅提升戰略思維與作戰能力,更在於整合跨領域的資源,從軍事、社會、政治、科技、心理以及藝術等面向建構韌性基礎,將國防韌性的概念由部隊向外延伸至社會層面,促使全民形成共同的防衛意識與支持系統,進而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成形,成為守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3日 -
空軍前瞻建軍及科技趨勢學術研討會 深化國防科技發展根基(軍聞社記者吳冠萱臺北22日電)空軍司令部今日舉辦「114年前瞻建軍規劃及科技趨勢學術研討會」,由司令鄭榮豐上將主持,邀請國家安全研究院、國防大學及各領域專家學者與會,以「科技空軍」為主軸,聚焦未來作戰趨勢與新興科技發展,藉由學術交流與政策研析,拓展建軍視野,精進前瞻規劃能量。 研討會共分四個場次,主題分別為「少子化對空軍建軍的影響」、「電磁頻譜作戰的演進與未來挑戰」、「太空科技與國家安全」及「人工智慧驅動防衛:重新定義戰場節奏與攻防態勢」,邀請國家安全研究院王占璽博士、杜貞儀博士,以及成功大學莊智清博士與吳士駿博士分別主講,內容涵蓋人力調整與培育策略、電磁頻譜運用與反制思維、太空作戰布局及AI決策應用等議題,展現科技創新對未來戰爭樣態的深遠影響。 鄭司令致詞時表示,在全球少子化、AI科技快速發展與電磁頻譜、太空等新興領域納入軍事運用的情勢下,空軍在建軍規劃上面臨多重挑戰,唯有不斷吸收新知、掌握國際脈動,才能在變局中搶得先機、保持優勢。他指出,本次研討會藉由專家學者的深度剖析與建言,期能使空軍對未來敵情威脅與科技趨勢有更深入的瞭解,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施政方向,強化「堅實戰力」與「防衛韌性」。 鄭司令強調,借鏡俄烏戰爭可見,先進科技已徹底改變傳統作戰模式,未來戰場決勝關鍵在於人工智慧運算、太空通訊與電磁頻譜整合運用。他期許空軍各階幹部能藉此研討會拓展思維、勇於創新,為建構不對稱作戰優勢奠定基礎。此外,會場並展示「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及「國防先進科技研究計畫案」等13項合作成果,展現軍民科研合作能量,深化國防科技發展根基。 鄭司令最後感謝各界先進蒞臨指導,期盼透過理論與實務並進的研討成果,為空軍未來建軍備戰注入新動能,強化國防安全與科技整合能力,確保國家安全。【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2日 -
李奇茂論壇暨特展 致敬一代藝術巨擘筆墨風華(軍聞社記者呂尚俞臺北17日電)為紀念已故國寶級藝術大師李奇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今日於國防美術館舉行「奔騰百年・墨韻長流」李奇茂百年傳承論壇暨紀念特展,邀集多位藝術專家學者共同出席,透過論壇與特展並行的方式,回顧李奇茂大師一生的創作歷程。 上午舉行的紀念特展開幕儀式,國防部前部長馮世寬(大鵬部長)、政戰局前局長陳育琳、國防大學政戰主任王俊傑少將及各界藝術名家等貴賓,共同出席盛會,一同欣賞國防美術館館藏作品;其中,也包括大鵬部長所捐贈的《吉祥如意》、《放眼天下》方形對稱水墨作品,以及《入雲天馬展風聲》橫幅水墨畫,上述作品都是出自於李奇茂大師之手。 國防大學政戰主任王少將致詞時表示,民國105年籌備國防美術館期間,能夠在馮前部長的指導與時任文宣處長陳育琳前局長的帶領下,順利爭取經費,成立國防美術館,實屬不易,也深感榮幸。他說,自己當年擔任文宣處承辦科長,親身參與美術館的誕生,如今能再次站在講臺上回顧這段歷程,格外感到欣慰。 「每一個營區幾乎都有李奇茂大師的作品。」王少將指出,這也體現藝術融入軍中文化的深遠影響。他強調,藝術家能夠隨心所欲運用筆墨,將內心情感毫無保留地展現於畫作中,正是藝術與精神的完美結合;而這種「意到筆到、筆到意到」的創作境界,也讓他深刻感受到大師筆下流動的生命力。 馮前部長致詞時則說,能出席這一次的特展,深感榮幸,也回顧國防美術館的創立契機。他指出,當年在國防部營區與李奇茂大師散步時,大師感嘆軍中多見戰車、飛機與火砲,卻缺乏文化藝術空間,建議設立美術館提升軍人精神氣質。這番話令他深受啟發,因此在營區整修計畫中,指示編列預算成立「國防美術館」,並感謝陳育琳前局長鼎力相助,使軍中文藝得以深化。 馮前部長回憶,多次赴外島視察時,發現幾乎每個營區都有李奇茂大師的畫作,展現濃厚軍魂與時代印記。他特別提到大師的一幅老鷹畫作,當有人問為何未畫爪子時,大師笑說「現在是噴射機的時代,起落架要收起來」,幽默中又帶有智慧,從老師的生活哲學與畫作中,更讓他深深體會藝術的感動與傳承的力量。 隨後,貴賓們轉場至美術館「奇茂堂」參加藝術論壇,由臺灣藝術大學何堯智教授主持,與談人包括臺灣藝術大學李宗仁教授、淡江大學駐校藝術家沈禎老師等人,分別以「李奇茂大師的處世襟懷與教學洞見」等主題進行探討。 此次特展於國防美術館展出,即日起至11月14日止,內容涵蓋李奇茂大師畫作,以及眾多名家館藏作品,參觀者得以回顧大師在軍事文宣與政戰美術推廣上的卓越貢獻。【最新動態】 11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