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水下作業大隊" ,結果共:5筆
-
潛水生理訓練中心啟用 潛訓醫學邁向新里程(軍聞社記者林庭暉高雄21日電)國軍左營總醫院今日舉行「潛水生理訓練中心大樓」落成啟用典禮,象徵國軍在「潛水生理訓練、醫學」領域邁入嶄新里程,不僅提升潛水訓練量能,也展現軍醫體系在戰備與訓練能量上的顯著進步。 典禮由國防部常務次長黃佑民中將主持,邀請軍醫局局長蔡建松中將、前常務次長許培山、尚永強中將、前戰規司司長吳寶琨、海軍艦指部副指揮官許少將、左營總醫院院長杜少將等貴賓共同揭幕。隨後,黃常次及與會人員前往訓練大樓,參觀飽和潛水模擬訓練艙,並由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官兵進行動態操演,展示最新訓練成效。 新建的潛水生理訓練中心大樓,設置全臺首座飽和潛水模擬訓練艙,為亞太地區少數同級系統之一,在潛水醫學領域具重要意義。該艙可模擬深海高壓環境,提供潛水官兵與特戰人員最真實的訓練情境,同時能支援海難救援、減壓症緊急治療及潛水員體能評估等任務。 黃常次致詞時表示,左營總醫院未來將與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及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等單位合作鏈結,讓軍民科技與醫學研究相互激盪,帶動整體國防醫學的升級與創新;另外,也會與國防醫學大學航太及海底醫學研究所合作,針對從事深潛任務之部隊,進行試壓、耐氧測試訓練,藉此探討官兵深潛的生理變化,並應用在潛水醫學治療與發展,同步提升潛水醫學發展的廣度與深度,有效提升國軍戰力。 黃常次指出,面對國際安全情勢日益嚴峻,醫療後勤的韌性與即時應變能量,是維繫戰力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國家積極推動「韌性國家醫療」理念,強化軍醫院在平戰轉換、緊急醫療與關鍵人力培訓的能力,而左營總醫院正是此一體系的重要樞紐。 黃常次強調,未來,左營總醫院將結合海軍輪機學校舊址,規劃三大醫療專區;既有的醫療大樓規劃為「慢性與長照照護區」,整合慢性照護及長照安養;潛訓中心大樓規劃為「軍陣與特色醫療區」,聚焦在潛水醫學及特色醫學;軍陣醫學大樓及新醫療大樓規劃為「急性醫療區」,專責急重症照護,打造北高雄地區最具韌性的全方位照護體系。【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1日 -
兵力輪替交接 國軍持續協力災後復原(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1日電)國軍第二、三、四、五作戰區今日持續執行花蓮地區災後復原任務,協助民眾恢復正常生活,海軍陸戰隊指揮部及海軍艦隊指揮部一九二艦隊水下作業大隊增援兵力亦加入救災工作行列,累計迄今投入逾1萬人次兵力,並依規劃達成預期清淤進度,分秒必爭加速災區重建腳步,力求中秋節前恢復民眾家園。 此外,第二作戰區指出,秉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精神,積極落實裝備維保能量,二支部花蓮聯保廠及兵整中心五級廠配合合約廠商,協力完成多功能工兵車輪胎更換作業,確保車輛保持最佳狀況,能隨時投入災區任務。 第二作戰區表示,本次維保任務不僅提升車輛機動性與安全性,更展現軍民協力、發揮最大救災效益的決心,並強調,將持續整合後勤能量,確保各型裝備妥善率,以最快速度投入災區支援,協助地方儘速恢復正常生活。【部隊頻道】 114年10月01日 -
救災馳援/系列九海軍水下作業大隊1日凌晨由大隊長陳上校率12員官兵自高雄左營前往花蓮光復鄉,針對光復商工地下低窪積水地區進行地下室抽水作業,攜帶10吋抽水泵1台、6吋抽水泵3台、3吋抽水泵5台等3類9項機具投入災後復原任務。(軍聞社尤昱翔)【圖文專訪】 114年10月01日 -
【影】國防部攜手民視 《能戰!全民新視界》系列節目開播(軍聞社記者呂尚俞臺北30日電)國防部與民視攜手合作,推出全新一系列軍事節目《能戰!全民新視界》,今日舉行開播記者會,節目以嶄新規劃與不同以往的呈現方式,展現國軍能戰精神與同袍情誼,並透過虛擬技術融合軍武知識,帶給全民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 今日記者會於民視電視臺攝影棚舉行,國防部由參事許金騰中將率隊出席,並邀請空軍飛訓部AJT教練機飛行員、海軍水下作業大隊潛水員、前陸軍官校校旗隊學生(現階少尉)及憲兵211營官兵等代表共襄盛舉,現場向來賓分享訓練經歷與日常點滴,展現國軍平時默默付出的精神。民視方面則由董事長王明玉、總經理廖季方等人親臨活動,展現對本次合作的高度重視。 民視指出,這一次的節目以「國家、責任、榮譽」為信念,規劃三大單元。「能戰的國軍」深入介紹國軍訓練模式與裝備實力;「能戰好朋友」則聚焦於長期支持國軍的各界夥伴;另全新企劃「能戰知識+」,由科技主播「敏婕」主持,以敏捷專業的方式解說軍武知識。節目更導入VR(虛擬實境)及AR(擴增實境)技術,讓觀眾獲得沉浸式感受,進一步體驗國軍專業與科技結合的嶄新風貌。 民視強調,《能戰!全民新視界》以平實、親切的故事,讓全民理解軍人肩上責任與無私付出,從國旗的故事、裝備的進化,到軍人信念的堅持,完整呈現國軍持續精進的努力,期盼全民挺國軍,成為國軍堅定前進的力量。 《能戰!全民新視界》將自10月4日(六)起播出,時間為每週六晚間10時至11時於民視新聞臺;重播時段包括週日上午10時民視第一臺、下午3時民視無線臺,另隔週五上午8時於民視第一臺及隔週六上午11時於民視臺灣臺播出。節目也將透過「民視四季線上」、「民視新聞網」及「能戰好朋友」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讓全民多元收看。【最新動態】 114年09月30日 -
水下作業大隊展現專業能力 守護支隊航行安全(軍聞社記者王茗生隨艦採訪)海軍114年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在長達60餘天的航行中,面對長時間遠洋任務與多變海域挑戰,為確保任務艦航行穩定與推進系統妥善運作,支隊特別納編海軍水下作業大隊隨艦出航,於靠泊期間協助進行船艦底部結構與裝備檢查,展現高度潛水專業職能與訓練成果,守護支隊官兵完成遠洋航訓任務。 海水之下潛藏許多危安因素,船艦除了受到藤壺、海蠣子等海洋生物侵蝕外,水中也會混雜眾多垃圾、漁網等,倘若纏繞於俥葉或是阻塞海底門,將造成船艦無法正常運行,危害航行安全,而在敦睦遠航任務長期航行的情況下,就需要利用靠港與錨泊的時機,潛入水線以下進行船底的構造與裝備檢查,確保艦艇持續運行,完成遠洋航行任務。 水下作業大隊於艦艇靠港、錨泊期間執行任務,以每組5人編成小組,由帶隊官擔任潛水總監,掌握作業時程與水下安全規範;其中2名官兵穿戴水肺裝備後依序下水執行任務,另2人擔任預備與助手待命應變,作業內容涵蓋艦艇大軸、俥葉、及海底門等船底重要零件,以目視檢查與異物清除倂行方式進行,確保航行順利。 作業期間,潛水員需要下潛至10公尺深的位置進行船底檢查,由於水下光線不足,潛水員將面對能見度較差的環境,因此會由一名潛水員進行作業,另一名潛水員則擔任輔助手的角色,協助照明與傳遞工具。由於錨泊位置會在港口外海,周遭水域的浪況、流速均不穩定,因此潛水員需裝備BCD浮力控制器,確保潛水員可在固定的深度進行作業,維護作業期間的安全。其中,遭遇流刺網纏繞對於潛水員來說最為棘手,由於流刺網漁線細小且透明,在清除時容易纏繞到潛水員身上,因此官兵需先將漁網綑綁住,避免流刺網隨意漂浮,再仔細切除纏繞的漁線,保證裝備正常運作。【最新動態】 114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