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藝術" ,結果共:26筆
-
國軍文藝金像獎發揚軟實力 顧部長:創作中找到共鳴 分享中凝聚力量(軍聞社記者王進福臺北27日電)「國軍第59屆文藝金像獎」頒獎典禮今日晚間在國防部博愛營區隆重登場,由國防部長顧立雄主持,進入決選的參賽者齊聚一堂,角逐多個獎項,現場氣氛熱鬧非凡,除展現國軍官兵的軟實力,更看見社會各界對國防事務的熱情參與和支持。 顧部長致詞時表示,今年文藝金像獎在評審老師的嚴謹把關下,從初審、複審到決審,每件獲獎作品都讓人驚艷。他代表國防部向所有辛勞付出的評審致上最誠摯的感謝,也感謝所有參賽者與得獎者,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繁重的任務與訓練中,仍不忘以文字、影像或旋律等形式,記錄著國軍最真實動人的一面。 顧部長提到,軟實力之父、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伊教授曾說,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憑藉文化與理念,獲得影響力的能力。國防部舉辦文藝金像獎,就是要透過文字、歌曲、影像等藝文創作,對內激勵官兵士氣;對外讓國際社會看見國軍守護家園的決心,也是我國在面對中共灰色地帶襲擾與認知作戰威脅時,最直接、有效的反制利器。 顧部長指出,今年的作品最終選出美術、多媒體等5類共151件得獎作品,不論題材深度、技法成熟度或敘事手法,都呈現出多元的樣貌與創作能量。其中,國軍組空軍官校學指部温宛瑾中尉、政戰學院三年級學生許詠鈞及社會組湯嘉明先生等3位,都同時在國畫與西畫項目中獲獎,充分展現其深厚的藝術涵養;而國際組的得獎人,則用作品讓世界看見國軍文化的溫度與力量,象徵國軍文藝走向更寬廣的舞臺。 顧部長強調,文藝創作是情感的延伸,也是精神的呈現。國軍長期推動文藝活動,正是因為文化的力量能凝聚人心、激發士氣。而文藝金像獎不僅是比賽,更彰顯部隊士氣與團隊精神,能讓官兵在創作中找到共鳴,在分享中凝聚力量,成為國軍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 顧部長也再次感謝所有評審老師的辛勞,也恭喜所有得獎者。他期盼透過創作者的努力與投入,為國軍持續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也讓國軍文藝更精彩,讓三軍將士的形象更加光彩動人。【最新動態】 114年11月27日 -
名作詞家黃瑩辭世 享耆壽95歲(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18日電)以「九條好漢在一班」、「我有一枝槍」等軍歌聞名的資深作詞家黃瑩,昨(17)日凌晨辭世,享耆壽95歲,回顧其一生筆耕不輟,創作多首膾炙人口軍歌歌詞,陪伴無數官兵走過軍旅歲月,他曾任政工幹校(現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教官、國立藝專、文化大學兼任教師及華視編審等職務,深耕傳統藝文及媒體製作工作不遺餘力,其作品不僅記錄臺灣音樂文化發展脈絡,更為國軍部隊及藝術文化教育奠下深厚基礎。 黃瑩文學底蘊深厚,民國38年,隨親人來臺避亂,因局勢變遷自此扎根臺灣,為減輕家中負擔投入軍旅,錄取政工幹校音樂系,自此展開與軍樂密不可分的創作人生。他以一支筆記錄、建構軍中記憶,也以音樂歌詞串起跨越時代的共同回憶,是國軍乃至社會音樂文化的重要篇章。 黃瑩於51年獲選加入國防部「軍歌創作小組」,投入歌詞創作,以「九條好漢在一班」、「我有一枝槍」,以及「夜襲」等軍歌知名度最高。他曾說,當年軍中多是不識字的阿兵哥,因此,「九條好漢在一班」特別以淺白、易記的語句譜寫,「說打就打、說幹就幹」朗朗上口,也成為世代官兵最熟悉的軍歌之一。 黃瑩的創作也橫跨藝術歌曲、合唱、歌劇與電視主題曲,為臺灣舞臺創作史留下精采一頁。除藝文創作外,黃瑩奉派至華視期間,參與多項藝文節目規劃,包括教師藝術歌曲比賽「鐸聲獎」、推廣民俗技藝的「薪傳獎」、勵行孝道的「孝行獎」,以及曾承辦勞軍晚會、金馬、金鐘獎等頒獎典禮,對推動文化與教育極負責任感。 黃瑩晚年仍筆耕不斷,80歲時受命為三軍官校合唱團撰寫建國百年歌曲「我武維揚」,更於105年第50屆國軍文藝金像獎獲頒音樂類終身榮譽獎,由時任總統蔡英文頒發;民國110年,受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填詞「臺北禮讚」,集結逾200名演出者的大型製作,展現其在傳統與現代題材間的創作能量。【最新動態】 114年11月18日 -
國軍聯合樂隊音樂會 以音符傳遞榮耀與使命(軍聞社記者吳東昇臺北5日電)國軍聯合樂隊音樂會昨(4)日晚上於桃園中壢藝術館演出,由陸、海、空軍軍樂隊及國防部示範樂隊輪番上陣,帶來橫跨古典、現代、流行、爵士及電影配樂等多樣風格曲目,交織出兼具深度與活力的音樂篇章,為觀眾獻上一場融合軍事與藝術的聽覺盛宴。 音樂會由4支軍樂隊攜手呈現,樂曲豐富多元,包括《海軍組曲》、《日昇山嵐─阿里山》、《伊里亞德》及《魔笛》等,展現國軍樂隊精湛演奏實力與深厚藝術底蘊。現場吸引眾多民眾前往聆聽,在悠揚樂聲中,感受官兵專業與熱忱所凝聚的文化力量。 上半場由海軍軍樂隊率先登場,帶來由海軍樂隊退役士官長高德昌編曲之《海軍組曲》,全曲串聯《海軍軍歌》等5首富有海軍色彩的軍歌,並加入口笛、船鐘等元素,呈現海軍特有文化特色;陸軍軍樂隊演奏《日昇山嵐─阿里山》,該曲由陸軍樂隊李錚治中士創作,融合原創旋律與鄒族音樂,透過不同樂器的輪奏,讓聽眾彷彿置身於阿里山中,從森林小火車啟程,穿越神木與雲霧,最終攀上山巔迎接曙光,看見莊嚴壯闊的風貌。 下半場由空軍軍樂隊接續演出《伊里亞德》,該曲描述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的史詩旅程,用磅礴的音樂帶領聽眾進入希臘神話戰役;國防部示範樂隊則演奏莫札特經典作品《魔笛》序曲,樂曲充滿戲劇張力和神秘感,慢板導奏以莊嚴的和弦呈現,進入快板後轉為歡愉、活潑的旋律,強烈的對比完整呈現樂曲的戲劇性。最後在觀眾熱烈掌聲中,加演安可曲《三軍軍歌》組曲,以振奮昂揚的旋律為音樂會畫下完美句點,象徵國軍以音樂傳遞榮耀與使命的堅定信念。【訊息平台】 114年11月05日 -
馬祖藝術島展出至11月 四鄉五島戰地與藝術相互交織(軍聞社記者呂尚俞臺北26日電)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至11月16日,展出超過50件國內外作品,串聯發電廠、軍事據點及前線電影院等地景場域,打造全臺規模最大的跨島藝術盛會,民眾可來場「跳島藝術之旅」。 本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閩東語「拍楸(pha-jiu)」為主題,象徵島民同心協力、共築願景的精神。策展聚焦「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三大主軸,透過藝術視角詮釋馬祖的當代故事。 今年共有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及加拿大等地的55組藝術團隊參與。藝術家甘銘源以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揭開序幕;劉致宏與團隊於橋仔五間排創作《漁汐》、《魚漬》,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則以風動裝置《漁夢》再現漁村記憶。 此外,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同參與,攝影家陳敬寶策劃《神人之際,縹幻之島》,以影像展現北竿的雙重氣質;雕塑家陳益輝以《築巢》重構南竿海岸風景;科技藝術家黃心健與林強合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臺馬輪,開啟沉浸式聽覺旅程。 藝術島的展區遍布四鄉五島,包括有「軍魂發電廠」之稱的北竿發電廠、各軍事據點、中正堂、舊體育場皆轉化為藝術展場。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作品《哥吉拉計畫2025》在南竿舊體育場展出,呈現前線記憶與時代對話。加拿大臺裔李佩珊等人,亦帶來結合權力、自然與夢境的跨國創作,展現馬祖藝術島連結歷史、文化與未來的深厚底蘊。【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6日 -
東引藝術裝置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邀請多位藝術家,在東引布置了許多藝術裝置,其中,東引鄉7個作品中,原籍東引的林美玲新作《微光·記憶》重現記憶中軍管時期夜晚的光;走路草農/藝團的《常備記憶》呼應戰時儲備食物日常。(軍聞社呂尚俞)【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捕捉馬祖的光影 鄭鼎鏡頭下的戰地之美(軍聞社記者呂尚俞專訪)「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概念,他們想用『手』來象徵與島的連結,在四鄉五島的海報中把手變成島。這是設計師馮宇的前期概念,我們再把它具體化,成為大家看到的樣子。」攝影師鄭鼎與我們談起馬祖國際藝術島影像拍攝時表示,從第一屆主視覺照片拍攝到第二屆、第三屆的拍攝,都是讓他印象非常深刻的過程。 「最主要還是馮宇,他先做一個前期的規劃與提案,大家覺得OK,就朝這個方向去拍。」攝影師鄭鼎談起馬祖國際藝術島影像拍攝的概念時表示,首屆主視覺以「從坑道裡的小小射擊孔去看風景」為概念,傳達馬祖戰地記憶與自然風貌交融的獨特印象。 鄭鼎指出,第一年團隊依設計師馮宇的構想,走遍四鄉五島,深入許多未開放或荒廢多年的坑道及軍事設施。「我記得第一年很可怕,我八月去拍主視覺,馬祖那時候非常熱。坑道雖然多半涼爽,但有些又濕又悶。裡面還留有許多標示,像『中山室』、『彈藥庫』等,還能看到舊設備的標記。」 他回憶拍攝過程時笑說,悶熱的坑道讓他想起過去在部隊服役的經驗。「那個溫度、那個濕度,怎麼有人能全副武裝待在裡面?我以前是陸軍教育班長,夏天出操時的那種鹽巴、濕疹的狀態我太熟悉了。進坑道時,腦中會浮現很多畫面,因為我自己也是陸軍的。」 鄭鼎強調,為了完整記錄馬祖的戰地風貌,團隊幾乎踏遍每一處島嶼與坑道。「我們幾乎把荒廢的、封閉的、一般人不能進的坑道都去拍。很少有人有機會把四鄉五島都拍到,尤其像西莒、東引這些較遠又少開發的地方,我們都去了。」他說,第一年的影像素材龐大豐富,也成為後續作品的重要基礎。 他認為,《馬祖國際藝術島》不僅是一場文化展覽,更是讓年輕世代重新理解馬祖的契機。「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認識馬祖。我自己去了四、五次,每次都越來越喜歡,尤其馬祖的食物很好吃。我常跟朋友說,藝術季是讓年輕人接觸馬祖的好題材。」 「你會發現去馬祖觀光的大多是年紀偏大的遊客,年輕人會覺得有距離感。但藉由藝術島的活動,以及搭配這次很多的聯名商品,讓更多人願意親自走進馬祖。」他進一步說,很多人第一次進坑道、第一次感受戰地文化,他覺得這也讓大家更理解國軍的辛苦,對國家的認同感更深。 談及創作與軍人精神的關聯,鄭鼎語氣誠懇地表示,真的要好好謝謝國軍,「像我們當過兵,知道那段時間就是為國家效勞。職業軍人要遵守很多紀律,有許多限制,但正因為他們的堅守,我們才能有今天安定的生活。」【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莒光藝術裝置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在莒光鄉展出多件作品,東莒透過共創與轉化回應海洋與日常,西莒則以影像、裝置與雕塑直面前線與監控隱喻,呈現島嶼的多重面貌。(軍聞社呂尚俞)【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臺中榮總「榮光藝韻創作展」 以畫筆書寫榮民精神(軍聞社記者吳冠萱臺中25日電)為慶祝臺中榮民總醫院成立43週年院慶暨榮民節,臺中榮總今日於中榮藝廊舉辦「榮光藝韻創作展」,以「畫筆書榮光、藝韻敬英雄」為主題,邀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嚴德發親臨主持開幕典禮,透過藝術作品向社會大眾致敬曾為國奉獻的榮民與英勇軍人,展現榮民精神在文化層面的延續與昇華。 本次展覽由苗栗、臺中及彰化榮服處協辦,邀集10位傑出榮民(眷)藝術家參展,包括陳德黽、方草、朱仲儒、林進達、李子慶、莊讚德、廖穆珊、吳麗雲、童福財與黃爲鉦等老師,展出油畫、彩墨、水墨及多媒材等共44幅作品,題材多元,風格鮮明。 輔導會主委嚴德發致詞時表示,輔導會長期推動榮民精神傳承,而此次展覽正體現「榮民精神藝術化」的深刻意義。當榮民前輩放下鋼槍、拿起畫筆,將生命中的紀律與熱忱轉化為動人的創作語彙,展現榮民群體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榮院長傅雲慶指出,能在醫療場域中欣賞榮民藝術家的精采作品,讓就醫民眾在觀展過程中獲得療癒與力量,體現藝術融入醫療的人文關懷。策展人朱仲儒老師為政戰學校藝術系校友,曾任軍中文宣職務及受戰爭學院教育,退伍後持續投入藝文推廣,現任臺中市墨緣雅集畫會理事長,長年與夫人共同擔任臺中榮總志工,熱忱服務,深獲敬重。 其中,藝術家童福財老師以堅毅人生故事感動人心。童老師服役期間意外受傷致癱,卻以不屈的毅力學習口足繪畫,重新開創人生方向,他的作品傳遞出對生命的勇氣與希望,充分展現榮民面對逆境的韌性與信念。 臺中榮總表示,本次「榮光藝韻創作展」不僅呈現榮民藝術家深厚的創作底蘊,更傳遞出對國家、對生命的真摯情感。每一幅畫作皆凝聚著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對家國的深切情懷,讓民眾在欣賞藝術之餘,感受榮民為國奉獻的故事與堅毅之美,向所有曾為國盡忠的英雄致上最高敬意。【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5日 -
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 深化創新韌性思維(軍聞社記者李恬恬臺北23日電)國防大學今日於復興崗校區舉辦「第28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由校長劉志斌上將主持,邀請國內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與會,以「軍事社會科學的創新、韌性與展望」為主題,透過與會專家學者的研討,激發前瞻且務實的思維,進而建構長久可恃、並具韌性的國防戰力。 研討會區分為專題演講及論文發表兩階段,首先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吳重禮以「臺灣民眾孤兒心態之概念與量測」為題演講,從「被國際拋棄的焦慮」與「對盟友支持的不確定感」兩面向出發,剖析民眾對臺灣在國際處境中所感受到的外交孤立感,並進一步說明這種孤立感如何影響我國的外交思維與安全政策走向。 論文發表則以「軍事社會科學的創新、韌性與展望」為主題,區分5個場次、異地同時舉行,分別探討「韌性社會中的軍事傳播:媒體、輿論與認知作戰的挑戰」、「國防安全韌性與AI科技運用」、「軍隊助人工作的創新與展望」、「軍事應用藝術的數位轉型與創新思維」、「共軍多域作戰能力與創新應用」等5個議題,共計發表15篇研究論文,橫跨應用藝術、政治、新聞、中共軍事、心理與社工等領域,兼顧理論與實證研究,從多元的角度,研析國防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同時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進一步強化整體國防的韌性與永續性。 劉校長致詞時表示,在當前快速變遷的安全環境中,國防體系與社會結構皆面臨嚴峻挑戰,從傳統軍事威脅到非傳統安全問題,都需要以跨領域的視野,尋求解決方案。 劉校長指出,國防安全不只是依靠國軍,更有賴全民的共同信念與團結力量的發揮。劉校長舉例,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除各地大量民生物資的捐助,更有「鏟子超人」自發性地前往災區協助清理重建,這份跨地域、跨社群的互助精神,正展現出全社會的防衛韌性。 劉校長強調,軍事社會科學的價值,不僅提升戰略思維與作戰能力,更在於整合跨領域的資源,從軍事、社會、政治、科技、心理以及藝術等面向建構韌性基礎,將國防韌性的概念由部隊向外延伸至社會層面,促使全民形成共同的防衛意識與支持系統,進而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成形,成為守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3日 -
李奇茂論壇暨特展 致敬一代藝術巨擘筆墨風華(軍聞社記者呂尚俞臺北17日電)為紀念已故國寶級藝術大師李奇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今日於國防美術館舉行「奔騰百年・墨韻長流」李奇茂百年傳承論壇暨紀念特展,邀集多位藝術專家學者共同出席,透過論壇與特展並行的方式,回顧李奇茂大師一生的創作歷程。 上午舉行的紀念特展開幕儀式,國防部前部長馮世寬(大鵬部長)、政戰局前局長陳育琳、國防大學政戰主任王俊傑少將及各界藝術名家等貴賓,共同出席盛會,一同欣賞國防美術館館藏作品;其中,也包括大鵬部長所捐贈的《吉祥如意》、《放眼天下》方形對稱水墨作品,以及《入雲天馬展風聲》橫幅水墨畫,上述作品都是出自於李奇茂大師之手。 國防大學政戰主任王少將致詞時表示,民國105年籌備國防美術館期間,能夠在馮前部長的指導與時任文宣處長陳育琳前局長的帶領下,順利爭取經費,成立國防美術館,實屬不易,也深感榮幸。他說,自己當年擔任文宣處承辦科長,親身參與美術館的誕生,如今能再次站在講臺上回顧這段歷程,格外感到欣慰。 「每一個營區幾乎都有李奇茂大師的作品。」王少將指出,這也體現藝術融入軍中文化的深遠影響。他強調,藝術家能夠隨心所欲運用筆墨,將內心情感毫無保留地展現於畫作中,正是藝術與精神的完美結合;而這種「意到筆到、筆到意到」的創作境界,也讓他深刻感受到大師筆下流動的生命力。 馮前部長致詞時則說,能出席這一次的特展,深感榮幸,也回顧國防美術館的創立契機。他指出,當年在國防部營區與李奇茂大師散步時,大師感嘆軍中多見戰車、飛機與火砲,卻缺乏文化藝術空間,建議設立美術館提升軍人精神氣質。這番話令他深受啟發,因此在營區整修計畫中,指示編列預算成立「國防美術館」,並感謝陳育琳前局長鼎力相助,使軍中文藝得以深化。 馮前部長回憶,多次赴外島視察時,發現幾乎每個營區都有李奇茂大師的畫作,展現濃厚軍魂與時代印記。他特別提到大師的一幅老鷹畫作,當有人問為何未畫爪子時,大師笑說「現在是噴射機的時代,起落架要收起來」,幽默中又帶有智慧,從老師的生活哲學與畫作中,更讓他深深體會藝術的感動與傳承的力量。 隨後,貴賓們轉場至美術館「奇茂堂」參加藝術論壇,由臺灣藝術大學何堯智教授主持,與談人包括臺灣藝術大學李宗仁教授、淡江大學駐校藝術家沈禎老師等人,分別以「李奇茂大師的處世襟懷與教學洞見」等主題進行探討。 此次特展於國防美術館展出,即日起至11月14日止,內容涵蓋李奇茂大師畫作,以及眾多名家館藏作品,參觀者得以回顧大師在軍事文宣與政戰美術推廣上的卓越貢獻。【最新動態】 11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