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軍聞社" ,結果共:766筆
-
中共機艦臺海周邊活動 國軍嚴密監控應處(軍聞社記者吳柏融臺北26日電)國防部今日表示,至上午6時止,偵獲共機8架次(逾越中線進入北部、中部及西南空域5架次)及共艦7艘,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 國防部強調,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國防訊息】 114年10月26日 -
542旅、234旅夜間戰術機動 強化全天候作戰能力(軍聞社記者王進福新竹26日電)國軍「陸勝1號操演」昨(25)日正式展開為期7天6夜的實兵對抗演練,陸軍裝甲542旅結合戰場實況,在北部地區進行戰術偵蒐、戰術機動等作為,藉由實戰化訓練,強化部隊指揮統合及作戰狀況應對能力。 542旅昨日在集結地區進行自衛戰鬥演練,期間接獲狀況,責任地區有敵小部隊襲擾,即派遣兵力前往肅清,確保地區安全。此外,為因應後續戰術機動,部隊亦進行戰備整備,由保修連及地區聯保廠針對機動車輛進行檢整修護,以利戰術機動順遂。 入夜後,542旅建制部隊及配訓部隊展開戰術機動,利用夜色及環境特性,CM11戰車、雲豹八輪甲車等陸續自集結地區行軍,官兵在昏暗的光線下駕駛戰、甲車,時刻保持警戒,經徹夜行軍後,部隊清晨抵達戰術位置,待命執行後續任務。 此外,配合操演進程,陸軍機步234旅昨日亦於夜間實施長距離戰術機動。各單位完成指參作業與戰備裝載後,依令自集結地出發,全面驗證部隊臨戰應變能力。【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6日 -
馬祖藝術島展出至11月 四鄉五島戰地與藝術相互交織(軍聞社記者呂尚俞臺北26日電)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至11月16日,鼓勵民眾來場「跳島藝術之旅」,展出超過50件國內外作品,串聯發電廠、軍事據點及前線電影院等地景場域,打造全臺規模最大的跨島藝術盛會。 本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閩東語「拍楸(pha-jiu)」為主題,象徵島民同心協力、共築願景的精神。策展聚焦「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三大主軸,透過藝術視角詮釋馬祖的當代故事。 今年共有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及加拿大等地的55組藝術團隊參與。藝術家甘銘源以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揭開序幕;劉致宏與團隊於橋仔五間排創作《漁汐》、《魚漬》,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則以風動裝置《漁夢》再現漁村記憶。 此外,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同參與,攝影家陳敬寶策劃《神人之際,縹幻之島》,以影像展現北竿的雙重氣質;雕塑家陳益輝以《築巢》重構南竿海岸風景;科技藝術家黃心健與林強合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臺馬輪,開啟沉浸式聽覺旅程。 藝術島的展區遍布四鄉五島,軍魂電廠、各軍事據點、中正堂、舊體育場及多處軍事據點皆轉化為藝術展場。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作品《哥吉拉計畫2025》在南竿舊體育場展出,呈現前線記憶與時代對話。加拿大臺裔李佩珊等人,亦帶來結合權力、自然與夢境的跨國創作,展現馬祖藝術島連結歷史、文化與未來的深厚底蘊。【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6日 -
捕捉馬祖的光影 鄭鼎鏡頭下的戰地之美(軍聞社記者呂尚俞專訪)「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概念,他們想用『手』來象徵與島的連結,在四鄉五島的海報中把手變成島。這是設計師馮宇的前期概念,我們再把它具體化,成為大家看到的樣子。」攝影師鄭鼎與我們談起馬祖國際藝術島影像拍攝時表示,從第一屆主視覺照片拍攝到第二屆、第三屆的拍攝,都是讓他印象非常深刻的過程。 「最主要還是馮宇,他先做一個前期的規劃與提案,大家覺得OK,就朝這個方向去拍。」攝影師鄭鼎談起馬祖國際藝術島影像拍攝的概念時表示,首屆主視覺以「從坑道裡的小小射擊孔去看風景」為概念,傳達馬祖戰地記憶與自然風貌交融的獨特印象。 鄭鼎指出,第一年團隊依設計師馮宇的構想,走遍四鄉五島,深入許多未開放或荒廢多年的坑道及軍事設施。「我記得第一年很可怕,我八月去拍主視覺,馬祖那時候非常熱。坑道雖然多半涼爽,但有些又濕又悶。裡面還留有許多標示,像『中山室』、『彈藥庫』等,還能看到舊設備的標記。」 他回憶拍攝過程時笑說,悶熱的坑道讓他想起過去在部隊服役的經驗。「那個溫度、那個濕度,怎麼有人能全副武裝待在裡面?我以前是陸軍教育班長,夏天出操時的那種鹽巴、濕疹的狀態我太熟悉了。進坑道時,腦中會浮現很多畫面,因為我自己也是陸軍的。」 鄭鼎強調,為了完整記錄馬祖的戰地風貌,團隊幾乎踏遍每一處島嶼與坑道。「我們幾乎把荒廢的、封閉的、一般人不能進的坑道都去拍。很少有人有機會把四鄉五島都拍到,尤其像西莒、東引這些較遠又少開發的地方,我們都去了。」他說,第一年的影像素材龐大豐富,也成為後續作品的重要基礎。 他認為,《馬祖國際藝術島》不僅是一場文化展覽,更是讓年輕世代重新理解馬祖的契機。「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認識馬祖。我自己去了四、五次,每次都越來越喜歡,尤其馬祖的食物很好吃。我常跟朋友說,藝術季是讓年輕人接觸馬祖的好題材。」 「你會發現去馬祖觀光的大多是年紀偏大的遊客,年輕人會覺得有距離感。但藉由藝術島的活動,以及搭配這次很多的聯名商品,讓更多人願意親自走進馬祖。」他進一步說,很多人第一次進坑道、第一次感受戰地文化,他覺得這也讓大家更理解國軍的辛苦,對國家的認同感更深。 談及創作與軍人精神的關聯,鄭鼎語氣誠懇地表示,真的要好好謝謝國軍,「像我們當過兵,知道那段時間就是為國家效勞。職業軍人要遵守很多紀律,有許多限制,但正因為他們的堅守,我們才能有今天安定的生活。」【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東引藝術裝置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邀請多位藝術家,在東引布置了許多藝術裝置,其中,東引鄉7個作品中,原籍東引的林美玲新作《微光·記憶》重現記憶中軍管時期夜晚的光;走路草農/藝團的《常備記憶》呼應戰時儲備食物日常。(軍聞社呂尚俞)【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莒光藝術裝置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在莒光鄉展出多件作品,東莒透過共創與轉化回應海洋與日常,西莒則以影像、裝置與雕塑直面前線與監控隱喻,呈現島嶼的多重面貌。(軍聞社呂尚俞)【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234旅戰術集結與戰備部署 為「陸勝操演」揭開序幕(軍聞社記者莊家豪嘉義25日電)陸軍年度「陸勝操演」本週正式展開,機步234旅今日於中部地區執行「戰術集結與戰備部署」科目,為操演揭開序幕,檢視部隊臨戰應變及協同作戰能力。 本次演練課目以「戰術集結與臨戰部署」為主軸,模擬部隊接獲作戰命令後,於指定地區迅速完成集結、偽裝與防護作業,並進行通信、補給、整補與再部署程序。官兵依計畫分區防護,戰車、甲車採交錯配置,形成火力防線,同時偵搜分隊執行周邊警戒,確保集結地區安全。 過程中,單位迅速完成集結與展開,依地形特性及任務需求,實施隱蔽接敵與干擾作戰,官兵建立警戒防護,完成機動前整備作業,包括車輛裝載與物資盤整,展現訓練成果。【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5日 -
臺中榮總「榮光藝韻創作展」 以畫筆書寫榮民精神(軍聞社記者吳冠萱臺中25日電)為慶祝臺中榮民總醫院成立43週年院慶暨榮民節,臺中榮總今日於中榮藝廊舉辦「榮光藝韻創作展」,以「畫筆書榮光、藝韻敬英雄」為主題,邀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嚴德發親臨主持開幕典禮,透過藝術作品向社會大眾致敬曾為國奉獻的榮民與英勇軍人,展現榮民精神在文化層面的延續與昇華。 本次展覽由苗栗、臺中及彰化榮服處協辦,邀集10位傑出榮民(眷)藝術家參展,包括陳德黽、方草、朱仲儒、林進達、李子慶、莊讚德、廖穆珊、吳麗雲、童福財與黃爲鉦等老師,展出油畫、彩墨、水墨及多媒材等共44幅作品,題材多元,風格鮮明。 輔導會主委嚴德發致詞時表示,輔導會長期推動榮民精神傳承,而此次展覽正體現「榮民精神藝術化」的深刻意義。當榮民前輩放下鋼槍、拿起畫筆,將生命中的紀律與熱忱轉化為動人的創作語彙,展現榮民群體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榮院長傅雲慶指出,能在醫療場域中欣賞榮民藝術家的精采作品,讓就醫民眾在觀展過程中獲得療癒與力量,體現藝術融入醫療的人文關懷。策展人朱仲儒老師為政戰學校藝術系校友,曾任軍中文宣職務及受戰爭學院教育,退伍後持續投入藝文推廣,現任臺中市墨緣雅集畫會理事長,長年與夫人共同擔任臺中榮總志工,熱忱服務,深獲敬重。 其中,藝術家童福財老師以堅毅人生故事感動人心。童老師服役期間意外受傷致癱,卻以不屈的毅力學習口足繪畫,重新開創人生方向,他的作品傳遞出對生命的勇氣與希望,充分展現榮民面對逆境的韌性與信念。 臺中榮總表示,本次「榮光藝韻創作展」不僅呈現榮民藝術家深厚的創作底蘊,更傳遞出對國家、對生命的真摯情感。每一幅畫作皆凝聚著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對家國的深切情懷,讓民眾在欣賞藝術之餘,感受榮民為國奉獻的故事與堅毅之美,向所有曾為國盡忠的英雄致上最高敬意。【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5日 -
陸軍展開「陸勝1號操演」 實兵對抗驗證實戰化戰力(軍聞社記者吳冠萱臺北25日電)為務實驗證戰備訓練成效,陸軍今日起正式展開為期7天6夜的「陸勝1號操演」,全程依實戰化訓練要求,貫徹「帶著敵情練兵」精神,強化參演部隊指揮統合與作戰應變能力,提升軍種聯合與兵種協同效能,確保操演達成預期訓練目標。 陸軍司令部表示,「陸勝操演」為陸軍年度重要實兵對抗演訓,本次整合過去長泰、長青、長勝等操演經驗,除沿襲以往實務外,更注入革新作戰思維。本次操演首度由教準部編成統裁部,採「實兵實裝、自由統裁、階段管制」實施模式,依作戰進程透過想定,逐步誘導甲軍(裝甲542旅)與乙軍(機步234旅)執行攻防對抗任務,驗證部隊在動態戰場下之指揮與作戰能量。 陸軍司令部說明,操演全程結合交戰規則(ROE)、去中心化指管、小部隊任務式指揮、城鎮作戰與砲兵火力運用,並同步納入無人機運用、新式指管裝備、陣中六項要務與後勤支援能力等檢視項目。為強化仿真效果,演訓將運用空包彈與煙霧彈模擬實戰情境,並以各式狀況誘導執行地空整體作戰與攻防演練。 陸軍司令部指出,本次操演依作戰節奏區分為「戰術集結/戰術機動」、「遭遇戰鬥」、「攻防戰鬥」與「攻防易勢」等階段,並由統裁部結合防衛作戰場景設計想定,促使參演部隊於不同情勢下驗證戰術運用與計畫擬定。此外,甲、乙兩軍特別配屬陸航、特戰、心戰、後備、資通電及空軍等多項配屬兵力,重點檢視各級主官能否靈活調配配屬部隊、運用無人機與新式指管系統,並在複合任務中展現統合戰力。 陸軍司令部強調,對抗操演有勝有敗,但評判標準不以單次交戰之成敗為限,將綜合指揮管制、作戰指導與戰術執行等面向進行公正評鑑,藉由操演磨練各級指揮官決策力與參謀作業能量,確保達成實戰化訓練目標。【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5日 -
古寧頭戰役76週年追思活動 承繼先烈志節鍛造堅實戰力(軍聞社記者吳冠萱臺北25日電)適逢「古寧頭戰役76週年」,為緬懷先烈忠勇衛國的精神,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今日於太武山公墓舉辦紀念活動,由指揮官黃中將主持,金門縣長陳福海、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及三位鄉鎮長等地方首長共同出席,與防區三軍官兵、中央與地方代表共襄盛舉,場面莊嚴肅穆。 追悼典禮上午在太武山公墓舉行,由黃中將與陳縣長擔任主祭官,偕同中央及地方首長、民意代表、縣府主管及防區三軍重要幹部,於忠烈殿向烈士牌位上香致敬,並前往陣亡將士墓區(千人塚)獻花默哀,追思英靈。官兵亦在每座墓碑前插上國旗、焚香致意,滿園旗海飄揚,儀式肅然隆重,表達對先烈最崇高的敬意。典禮結束後,黃指揮官、陳縣長及縣府團隊續赴古寧頭萬聖祠,參加「秋季古寧頭戰役陣亡將士祭典」,向軍民牌位上香祈福,並參拜殿內地藏王菩薩,為地方安寧與百姓祈福。 「古寧頭戰役」是民國38年政府遷臺初期,在共軍「金廈同取」企圖下的一場關鍵戰役。國軍以有限兵力成功阻絕共軍渡海登島,奠定臺澎金馬安全基礎,並展現三軍聯合作戰的堅定決心,使我國於孤立無援情勢中穩定局勢,鞏固亞太防線。此役象徵中華民國堅毅抗敵的信念,也使國際社會重新評估臺海戰略地位,對我軍民同心精神深表敬重。 金防部表示,今年古寧頭戰役紀念系列活動自10月18日「太武雄風再現—古寧頭戰役76週年紀念音樂會」揭開序幕,與金門縣政府及閩聲愛樂協會共同主辦,透過音樂會形式向先烈致敬,展現軍民團結、守護家園的深厚情誼。 金防部指出,古寧頭戰役不僅是光榮戰史的象徵,更見證先烈捨身衛國的壯志與信念。防區官兵將承繼前輩志節,秉持「有實力的和平,才是真和平」的信念,持續精進戰訓本務,鍛造堅實國防戰力,矢志守護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使英靈精神永續流傳,成為世代傳承的信念與榮光。【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