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查詢 "戰地" ,結果共:9筆
-
馬祖藝術島展出至11月 四鄉五島戰地與藝術相互交織(軍聞社記者呂尚俞臺北26日電)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至11月16日,鼓勵民眾來場「跳島藝術之旅」,展出超過50件國內外作品,串聯發電廠、軍事據點及前線電影院等地景場域,打造全臺規模最大的跨島藝術盛會。 本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閩東語「拍楸(pha-jiu)」為主題,象徵島民同心協力、共築願景的精神。策展聚焦「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三大主軸,透過藝術視角詮釋馬祖的當代故事。 今年共有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及加拿大等地的55組藝術團隊參與。藝術家甘銘源以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揭開序幕;劉致宏與團隊於橋仔五間排創作《漁汐》、《魚漬》,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則以風動裝置《漁夢》再現漁村記憶。 此外,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同參與,攝影家陳敬寶策劃《神人之際,縹幻之島》,以影像展現北竿的雙重氣質;雕塑家陳益輝以《築巢》重構南竿海岸風景;科技藝術家黃心健與林強合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臺馬輪,開啟沉浸式聽覺旅程。 藝術島的展區遍布四鄉五島,軍魂電廠、各軍事據點、中正堂、舊體育場及多處軍事據點皆轉化為藝術展場。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作品《哥吉拉計畫2025》在南竿舊體育場展出,呈現前線記憶與時代對話。加拿大臺裔李佩珊等人,亦帶來結合權力、自然與夢境的跨國創作,展現馬祖藝術島連結歷史、文化與未來的深厚底蘊。【最新動態】 114年10月26日 -
捕捉馬祖的光影 鄭鼎鏡頭下的戰地之美(軍聞社記者呂尚俞專訪)「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概念,他們想用『手』來象徵與島的連結,在四鄉五島的海報中把手變成島。這是設計師馮宇的前期概念,我們再把它具體化,成為大家看到的樣子。」攝影師鄭鼎與我們談起馬祖國際藝術島影像拍攝時表示,從第一屆主視覺照片拍攝到第二屆、第三屆的拍攝,都是讓他印象非常深刻的過程。 「最主要還是馮宇,他先做一個前期的規劃與提案,大家覺得OK,就朝這個方向去拍。」攝影師鄭鼎談起馬祖國際藝術島影像拍攝的概念時表示,首屆主視覺以「從坑道裡的小小射擊孔去看風景」為概念,傳達馬祖戰地記憶與自然風貌交融的獨特印象。 鄭鼎指出,第一年團隊依設計師馮宇的構想,走遍四鄉五島,深入許多未開放或荒廢多年的坑道及軍事設施。「我記得第一年很可怕,我八月去拍主視覺,馬祖那時候非常熱。坑道雖然多半涼爽,但有些又濕又悶。裡面還留有許多標示,像『中山室』、『彈藥庫』等,還能看到舊設備的標記。」 他回憶拍攝過程時笑說,悶熱的坑道讓他想起過去在部隊服役的經驗。「那個溫度、那個濕度,怎麼有人能全副武裝待在裡面?我以前是陸軍教育班長,夏天出操時的那種鹽巴、濕疹的狀態我太熟悉了。進坑道時,腦中會浮現很多畫面,因為我自己也是陸軍的。」 鄭鼎強調,為了完整記錄馬祖的戰地風貌,團隊幾乎踏遍每一處島嶼與坑道。「我們幾乎把荒廢的、封閉的、一般人不能進的坑道都去拍。很少有人有機會把四鄉五島都拍到,尤其像西莒、東引這些較遠又少開發的地方,我們都去了。」他說,第一年的影像素材龐大豐富,也成為後續作品的重要基礎。 他認為,《馬祖國際藝術島》不僅是一場文化展覽,更是讓年輕世代重新理解馬祖的契機。「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認識馬祖。我自己去了四、五次,每次都越來越喜歡,尤其馬祖的食物很好吃。我常跟朋友說,藝術季是讓年輕人接觸馬祖的好題材。」 「你會發現去馬祖觀光的大多是年紀偏大的遊客,年輕人會覺得有距離感。但藉由藝術島的活動,以及搭配這次很多的聯名商品,讓更多人願意親自走進馬祖。」他進一步說,很多人第一次進坑道、第一次感受戰地文化,他覺得這也讓大家更理解國軍的辛苦,對國家的認同感更深。 談及創作與軍人精神的關聯,鄭鼎語氣誠懇地表示,真的要好好謝謝國軍,「像我們當過兵,知道那段時間就是為國家效勞。職業軍人要遵守很多紀律,有許多限制,但正因為他們的堅守,我們才能有今天安定的生活。」【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東引藝術裝置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邀請多位藝術家,在東引布置了許多藝術裝置,其中,東引鄉7個作品中,原籍東引的林美玲新作《微光·記憶》重現記憶中軍管時期夜晚的光;走路草農/藝團的《常備記憶》呼應戰時儲備食物日常。(軍聞社呂尚俞)【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莒光藝術裝置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在莒光鄉展出多件作品,東莒透過共創與轉化回應海洋與日常,西莒則以影像、裝置與雕塑直面前線與監控隱喻,呈現島嶼的多重面貌。(軍聞社呂尚俞)【圖文專訪】 114年10月26日 -
戰地遺址化身展覽場域 南竿據點綻放藝術能量(軍聞社記者呂尚俞馬祖7日電)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進入第三天,南竿的藝術據點同樣吸引眾人目光。這些作品讓戰地遺址不再只是歷史的印記,而是轉化為連結過去與當下、島嶼與世界的文化平臺。前線的記憶在藝術中被重新書寫,也為馬祖開啟了一種面向未來的島嶼想像。 南竿26、53與77據點全面開放,再生與打開的能量得以完整呈現。在53據點中,策展人洪榆橙策劃「穿越蟲洞的書信——致外島時光」,展出張致中的《家書》,以感濕油墨呈現軍旅書信的浮現與消逝。 臺裔加拿大藝術家李佩珊於南竿26據點推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讓觀眾看見地緣政治棋局下「棋子」的美麗與哀愁。被命名為「等待美術館」的77據點,藝術家於建築空間中拓展牆面、開口引海景入室,讓窗外風景如畫般展現眼前。「等待」意指早年官兵於此守望敵情,也象徵空間如今等待藝術與訪客相遇。 在山隴澳口堤岸的風動裝置《漁夢》,是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以此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呈現過往漁人順應海流、與海共生的記憶。南竿舊體育場則在拆除改建前,讓日本重量級藝術家柳幸典揮灑創意,帶來其經典代表作《哥吉拉計畫》,將廢棄的舊體育館改造為獨特的空間經驗,請來當地的「怪手師傅」,雕刻館場地板,來形塑新的地景記憶。 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則是由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帶來《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網狀裝置,象徵世間萬物緊密相連,凸顯人類與海洋相互依存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喜愛藝術島海報的觀眾不妨走訪日光春和,攝影師鄭鼎在此展出延續第一屆至第三屆的系列攝影作品《鹹味的光》,搭配日光春和的大面落地窗海景,呈現更多攝影師鏡頭下更多迷人的島嶼風景。【最新動態】 114年09月07日 -
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 北竿島重現戰地記憶與海洋想像(軍聞社記者呂尚俞馬祖6日電)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自即日起至11月16日止,在馬祖開展,今年以閩東語「拍楸」為策展主題。所謂「拍楸」,是馬祖先民世代傳承的捕魚工法,意指在盛夏漁汛期間,全村男丁齊力出海,以竹樁錨定漁網,為來年的豐收奠下基礎。 策展團隊以「你的海洋,我的陸」作為出發點,探索環境生態、身分認同與海島文化自信,呈現馬祖人面對大海的共生智慧與精神意涵。其中,今年的北竿島,循「前線的馬祖」、「島嶼的馬祖」與「海洋的馬祖」三大主題,呈現不同藝術形式,交織戰地記憶、文化日常與海洋想像,讓觀眾在島嶼空間的轉化中,感受馬祖的多重面貌。 在北竿島,與軍事記憶最緊密相連的主題「前線的馬祖」,就是具歷史張力的「軍魂電廠」。當年由國軍第257師鑿開山壁,在坑道中協助興建發電廠,見證了軍事年代資源有限,卻堅毅不懈的奮鬥精神。隨著戰地政務解除,卸下戎裝,再度以新姿態重返榮耀,由臺電公共藝術策畫「島嶼生息III: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匯集光影、聲音、舞蹈與攝影作品,讓觀眾穿越半世紀的時代縫隙。包括一隱照明設計《軍魂之光》、王榆鈞聲音地景《洋放之後,轟鳴與防空洞》、驫舞劇場《時間行者》等,皆以不同媒介回望軍事歲月。 「島嶼的馬祖」則以文化與聚落為舞臺,展現北竿島民的生活紋理。攝影家陳敬寶策劃《迴島嶼吧》,以《尋常人家》描繪地方耆老肖像,書寫回家之旅;陳伯義《擺暝嘉年華》捕捉信仰慶典影像;許家維《鐵甲元帥三部曲》與《御甲戲園》回到創作原點;林羿綺《島上有聲,霧中有人,夢中有神》以女性視角重塑島嶼神話。 「海洋的馬祖」主題,則是邀請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帶來《夢之亭》,於北竿打造一處夢境場域,讓觀眾在凝望海景時,進入與大海同夢的感官經驗。【最新動態】 114年09月06日 -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戰地景觀及多元藝術文化再生(軍聞社記者呂尚俞馬祖5日電)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今日隆重登場,開幕記者會集結來自國內外各界的貴賓、媒體與藝術界人士,邀請國內外朋友一起來馬祖,走入戰地據點、碉堡、澳口、電廠及常民家中,感受來自島嶼的盛情款待,體驗四鄉五島戰地景觀及多元藝術文化再生的魅力。 由連江縣政府及中華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下午於梅石藝文中心揭開序幕,開場以「拍楸的呵聲」閩東語戲劇揭開序幕,閩東話「拍楸」是馬祖傳統捕魚工法,舞者們以歌舞呈現「拍楸」儀式。連江縣王忠銘縣長、文化總會李厚慶秘書長、文化部李靜慧次長等部會貴賓,以及策展團隊、國內外藝術家及馬祖在地居民均熱情參與,攜手宣布藝術島正式開展。 連江縣王忠銘縣長表示,「拍楸」的精神,就在於大家齊心習力,而這次藝術島,他看到的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從馬祖的公務同仁、策展人藝術家、民宿店家、志工夥伴到每一位熱情的鄉親,大家都成了藝術島的一份子,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不只是政府主辦的活動,而是屬於全馬祖人的盛事,我們共同織起這張文化大網,向世界展現馬祖的自信與驕傲。 「文總的角色是搭建橋梁,讓世界的風吹進馬祖,將連結的種子吹到在地,讓各種可能性在當地開花結果。」文化總會李厚慶秘書長表示,今年活動來到第三屆,在籌備的過程中,看到許多馬祖居民、藝術島夥伴共同努力,還有連江縣政府一直以來的大力推動,讓藝術島被更多人看見,非常珍貴且讓人感動,也特別感謝支持文總的企業夥伴,讓每一件跨國共創的作品都能完成,成為珍貴情誼的最佳見證。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致詞時則指出,部會長期支持馬祖歷史場域再利用,看見軍事據點轉化為藝術空間,是藝術島最具意義的成果之一。 在馬祖天后宮的開幕表演,特別邀請「即將成真火舞團」帶來原創作品《海神釀》。演出以馬祖在地信仰為靈感,巧妙融入天上聖母意象,透過火焰與特技呈現舞臺張力,這場結合宗教信仰與藝術創新的演出,不僅震撼全場,更讓大家體會到這座島嶼蘊含的深厚力量。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於9月5日至11月16日展開,聚焦「前線的馬祖」、「島嶼的馬祖」、「海洋的馬祖」三大主題,集結逾50件作品,結合數位智慧導覽,只要下載活動App,走到作品前,便可透過語音聆賞導覽。此外,展期也邀請優人神鼓、紙風車劇團等團隊演出,讓登島民眾在藝術與戰地風光交織下,體驗馬祖的多樣魅力。【最新動態】 114年09月05日 -
八二三戰役追思祭悼典禮 緬懷忠勇將士衛國精神(軍聞社記者蔡枋澐金門23日電)八二三戰役勝利67週年,陸軍司令呂坤修上將今日上午代表國防部長顧立雄,赴金門主持追悼典禮,金防部指揮官黃中將、國防部政戰局副局長張少將、陸軍司令部政戰副主任樓少將出席,並邀請八二三戰役參戰官兵、陣亡烈士遺族(眷)、戰友總會暨縣市協會、金門縣長陳福海、地方民意代表及參戰將領遺族等人出席,共同緬懷忠勇將士衛國精神。 典禮上午,呂司令首先前往太武山忠烈祠擔任主祭,向為國捐軀的將士上香、獻花,在司儀宣讀祭文後,呂司令率陪祭人員行三鞠躬禮,並與官兵代表、遺族一同默哀,表達追思與懷念之情,場面莊嚴肅穆。隨後,呂司令前往太武山公墓墓塚區主持追思儀式,向殉國將士無私奉獻的精神致上最深切的悼念與敬仰。 八二三戰役陣亡烈士遺族勵進會創會長曾錦煌表示,八二三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臺灣今日自由、民主與經濟繁榮的根基,全體國人都應以崇敬之心感謝當年浴血奮戰的官兵與金馬自衛隊員。他強調,這份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操不應被遺忘,唯有銘記先烈犧牲,才能提醒國人珍惜今日安定的生活,並持續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而95歲的參戰英雄前輩許宗林表示,他在重返金門戰地時,讓他回想起當年的戰友,相信他們若能看到今日國家繁榮模樣,也會感到欣慰與自豪。 典禮結束後,呂司令與當年參戰官兵及先烈遺族共進午餐;呂司令致詞表示,回顧67年前,共軍發動砲擊,總面積僅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卻承受47萬餘發砲彈的轟炸。前輩們無懼敵人砲火攻勢,用血汗守護中華民國,捍衛和平與自由,這些血淚編織的英勇事蹟,永遠刻劃在每一位國軍官兵心中。 呂司令強調,八二三戰役具體展現軍民團結抗敵的意志,不但奠定了我國日後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更是臺海能維持和平最重要的關鍵;未來,陸軍將傳承八二三戰役的抗敵精神,持續前瞻敵情威脅,確保作戰思維與時俱進,並結合新式裝備武器,逐步提升整體戰力,成為最堅實的國防力量。【最新動態】 114年08月23日 -
八二三戰役英雄返金門 回憶堅定守護前線決心(軍聞社記者蔡枋澐金門22日電)為緬懷英勇殉國將士,並向參戰英雄前輩及遺族表達崇高敬意與感謝,陸軍司令部今日起1連2天,在金門地區舉辦「八二三戰役67週年紀念」活動,邀請來自全臺各地的參戰英雄前輩、陣亡烈士遺族(眷)等124員參加;其中,11位年逾90歲耄耋之年的戰友,親訪戰地,重溫戰史,共同回憶堅定守護前線、捍衛家園的決心與精神。 金防部指揮官黃中將今日上午率領官兵在金門尚義機場,熱烈迎接參戰英雄前輩及先烈遺族們,並為他們戴上花環、贈予紀念帽,向當年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老前輩們致以最崇高敬意;隨後,安排參戰英雄前輩與遺族們,分別前往烈嶼公墓、八二三戰史館及獅山砲陣地等處,讓英雄前輩回憶過往在金門服役的點滴,也讓眷屬及遺眷瞭解先烈當年捨生忘死的英勇事蹟。 在烈嶼公墓追思活動中,黃指揮官與參戰英雄前輩、遺族一同獻花、默哀,場面莊嚴,撫慰烈士忠魂永享安奉;八二三戰役戰友總會理事長黃奕炳表示,絕不會忘記參戰前輩的犧牲,他們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精神,保障國家的自由民主,他也請國人一起支持國防,為守護國家盡一份心力。 另外,參訪八二三戰史館及獅山砲陣地時,前輩及遺族們透過現場解說人員的介紹,喚起過往軍旅回憶;其中,高齡95歲的參戰前輩李文溪表示,在服役的日子裡,與袍澤一同經歷糧食短缺、依靠空投補給度日的艱困情況,讓他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與同袍間的情誼,也因此使他更勇敢接受考驗,堅定守護前線的決心。 陸軍司令部表示,八二三戰役不僅是保國衛土的重要戰役,更是國軍展現堅定愛國信念與抗敵意志的歷史印證。當年官兵在彈雨傾瀉的險境中,憑藉鋼鐵的意志與精神,捍衛疆土、守護家園,奠定今日國泰民安的基礎。 陸軍司令部指出,透過此次紀念活動,不僅向參戰英雄前輩與先烈表達最崇高的敬意,也希望將他們浴血奮戰、捨生取義的精神,化為官兵守護家園的堅定意志;並期勉全體官兵秉持同樣的信念與勇氣,持續堅守國土、守護人民,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最新動態】 114年08月22日